#转型与蜕变30天自由写作第2篇#
这次飞回国内才想起来把装着中国手机号码的备用手机落在欧洲了。于是我度过了24小时离开WIFI就“与世隔绝”的生活。也正是因为没有网络、手机来电和信息的干扰。我在回上海的高铁和地铁上把Joshua Becker关于极简主义的《The More of Less》这本书一口气读完了。读完以后真的启发良多。之所以会买这本书,是因为我把“践行极简主义”列为我的新年计划之一。今天就跟大家谈谈我对极简主义的看法吧,对生活中一些事物进行断、离、舍之后,或许对”我为何而来“这个命题会有更透彻的理解。
好书推荐极简主义,也即是Minimalism,字面理解就是最小化的意思。最初接触到的极简主义,主要是一种家装的风格,例如北欧和日本在家装设计上就很推崇极为简单的风格。但极简主义可以运用和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曾经遇到一个意大利人,在上海居住了5年了,他每天从头到脚都是黑色装束,他说因为这样在衣服的搭配上可以省下许多时间和烦恼,他一年在衣服上的开销也少得惊人,几乎不到我的10%。他的全副家当少到可以装进两个31寸的托运箱。他说如果哪一天世界的哪个角落里有一份令他心动的新工作,他就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搬家。当然这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我想要的极简主义,是在可以保证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去除掉我生活中对我作用和意义不大的事物。之所以用”事物“而不用”东西“一词,是因为要精简的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事。把衣橱里面一年都没有穿过的衣服扔掉,这就是简”物“。减少自己玩电子游戏和看肥皂剧的时间,这就是简“事”。但两者有一个共同点,极简不是单纯为了享受减法的快感,更是为了给我们真正需要和赋予激情的“物”和“事”腾出空间和时间。
回到玩手机这个事情上。当今“低头族”已经无处不在了,地铁里、公车上、路上、咖啡屋、办公室,甚至是家里,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就会有人每隔几秒就打开手机,刷朋友圈、微博、Facebook和各大社交网站,就生怕错过了别人的更新,即使那些人你可能只见过一次甚至素未谋面,典型的“点赞之交”。许多人在跟朋友聚会的时候也是紧盯着手机不放,而不是趁这个难得的见面机会与好友聊天叙旧。许多人在旅游的时候也是忙着照相、修图、配文、发朋友圈,发完之后还要频繁地刷新看别人是否点赞和评论,而不是好好地去欣赏美景。我也爱发旅游的照片,但是我每次都是在睡觉之前,甚至是旅程结束几天之后才开始发。因为我不想占据我在异域的宝贵时间。
朋友问:你怎么在佛罗伦萨呆了那么久?我说:这是一个礼拜前照的。自从社交网络盛行之后,我们似乎有很多时间都是在为别人而活,把直播自己生活当成了作业,觉得不交作业对不起观众,这样一来就忘记了“我为何而来”的初衷。 好不容易等到了假期,攒够了机票酒店钱,终于来到了梦寐以求的地方,却花掉了一半时间在刷朋友圈和回复评论上。许多人过得很忙碌,觉得很浮躁,是因为花了很多的时间在社交网络上,而挤掉了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的时间。
我原本以为没有网络会很焦虑,但是相反的,没有外界的打扰,和自己主动、习惯性地刷朋友圈,我度过了和自己平静相处的24小时,享受了可以专注读书的美好时光。我想从今天开始,我要时不时地把手机的网络功能关闭几个小时,享受一个属于我自己的安静世界,做自己想做和爱做的事情,而不迷失在毫无意义的刷屏中,引领自己回到“我为何而来”的初衷,并享受这个初衷给我带来的愉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