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会遇到上台做一次重要的演讲的机会,可能是在公司可能是在学校,甚至有些人呢,是为了节目。总之,希望这一次的演讲能够做到尽善尽美。
但是原来很多人在写演讲稿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弄清楚写文章跟说话,在基本观念上,其实有着几个很大的区别,他们彼此用的是两套不同的逻辑,而如果你没有分清楚文字逻辑跟口语逻辑之间的差异,那么你的演讲。稿写的越好,你的演讲效果反而就会越差!!!
文字跟语的差别是速度由谁控制
什么是速度?
理解内容的速度。
你要知道,当人们在阅读文字的时候,他们阅读的速度乃是由读者自己来控制,不是由作家来控制。
比如同一段文字,有人觉得很简单,他就一目十行,读的快一点,有人觉得很复杂,他就足字逐句,读的慢一点,甚至有人读完这段,
他还停下来想一想,想到之前文章里还有提到过些什么,当时没看懂,他还可以翻回去复习一下。
所以同一篇文章你交给100个人读,就可以有100种不同的理解速度。
可是当听众在听人说话的时候,情况就不一样。因为在演讲的时候啊,所有内容的进度都是由说话的人来控制。听众,控制不了,所以当你说一段话给100个人听的时候,这100个人就被迫必须使用同一个速度来理解你的内容。在听演讲的时候你不能暂停,不能倒带你不可能翻回去。想想之前20秒的时候,某老师好像说过什么内容跟现在有点相关,我回头参考一下,不可能的!
所以文字的理解速度是每个读者各自不同的,但口语的理解速度是所有听众一起共享的。
因此,当作文老师在教人写文章的时候啊,他们最强调的就是不能有废话,不能有那些多余的,不必要的冗词缀余,最好是能够做到所谓的字字珠玑
为什么?
因为文字这种东西,原本就是要打算给反复看的,所以如果在一篇文章当中,你动不动就有几句多余的废话,躺在段落里,那立刻就会让人觉得很醒目,很刺眼,会让读者觉得这篇文章很水,而文笔越好的作家,它写出来的每句话,就越是能让人一读,再读,反复咀嚼,甚至最好是你多读一遍,这跟从中挖掘出许多更深刻的意涵,就好像你看孔子写春秋,在文章中,他老人家一个用字的不同,就能显示出孔子对这个人评价的高低。
但这种没有废话,字字珠玑的习惯,在我们写演讲稿的时候能不能用得上。
不能,为什么?
因为你听演讲是不能回头的,所谓开弓没有回头箭,演讲时每一句话过去了就是过去了,根本没有太多让你停在某一句话细细品味反复咀嚼的机会。因此演讲的时候啊,一定要有废话,这个废话是用来调整节奏的,是用来让你思考的,是用来让那些已经听懂的人休息一下,好等那些没听懂的人跟上来的,相反的演讲,最忌讳的恰恰就是字字珠玑的演讲者,他们演讲中的每一句话,里头,多半都是有几个特色,他们不能包含太多的意思,不能使用太复杂的修辞,不能加入太华丽的句型,因为那些华丽而复杂的词语在阅读的时候,你用看着啊,可能会觉得很文雅,很有感觉。
但你用听的时候,一句话就过的时候,那些华丽的词句只会变得很做作很没人味,而且很阻碍你的理解。
举例来说,我现在手边我随便翻了,我手边有一篇文章,他是在形容短篇小说的价值,作者文笔非常好,
现在你自己把它的内容当成演讲说一遍,自己听听看效果怎么样?
中国短篇小说正式定名,至今转眼20余载,林林总总,起码百册以上,可谓朱玉洋彩,在这不断调整的次文类中,作者们以小写大,打破极短的轻薄浮游之机,为求文学性的极度呈现成为勃发盎然,充满实验性挑战性的新闻。
你有没有发现这些文字很精致,用看的没问题,但如果用讲的,很多人恐怕连字都不知道是哪几个字。
所以文笔越好的人,他写的文章,如果你直接拿来当演讲稿。有个问题就是他们的内容密度太高,用词太精致,以至于如果听的时候特别做作,特别没感觉。
所以我们常常说有些人讲话就是不接地气,但什么叫不接地气?
其中一个特点就是他说话的时候用的多半是写作的用语,而不是口语。
总结
所以你今天看完了文字逻辑跟口语逻辑最大的差别之后,你下次写演讲稿的时候,就要知道一定要努力克制自己的文学冲动,很多适合用看的文章,他不适合说。
相反的很多,听起来很顺的演讲,你把它写成逐字稿,你也会觉得这篇文章不怎么样。
了解这一点之后,也许你没有办法,立刻成为一个很棒的演讲者。可是,至少你在看这件事情的眼光上眼界就开阔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