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回望历史,正本清源——读顾之川《语文工具论》有感(之二)

回望历史,正本清源——读顾之川《语文工具论》有感(之二)

作者: 禅小丫 | 来源:发表于2019-08-07 19:44 被阅读0次

    孔子站在河岸上,望着浩浩汤汤的一江水,感慨不已: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的确,河流永不停息,时间永不停息,万事万物永不停息。此刻,是所有过去的“果”,又将成为未来的“因”。

    手捧顾之川教授的这本《语文工具论》,我睁大好奇的眼睛,在语文教育的河流里遨游、探访,跟随着顾先生,跟随着无数前修时贤,去细数语文工具论的前世今生。

    作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教师,我们常常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常常觉得教语文就是教一篇一篇的课文,课文教完了,一学期的语文也就上完了。至于是不是教的对,自己为什么要这样教,这样教真的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学语文究竟是为了干什么,这些深层次的问题则考虑得不多。

    回想自己的学生时代,语文老师上课的方法大多是读课文,抄解词,提供写作背景,归纳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倒也没有觉得怎么不妥,大概是对语言天生的敏感让自己总是对语文课情有独钟吧。上世纪90年代末参加工作,本以为语文就该这样教。没想到几年之后,就与轰轰烈烈的新课改撞了个满怀,自己也从小学进入了中学。新课改到底改了什么?新课改下的语文课该怎么上?一概不知道。只知道原来叫“教学大纲”,课改之后变成了“课程标准”;原来课堂上是学生自己读书、听讲、做笔记,新课堂上必须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原来课堂上主要是老师讲学生听,新课堂上得有包括唱歌、画画在内的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新课程刚刚推行的那几年,评价一堂课的好坏,课堂是否热闹成了重要的标准。

    只是,喧嚣过后,大家终于慢慢地冷静了下来。尤其是2011版课标实施之后,很多人开始思考:什么才是语文课?语文课究竟怎样才能上出语文味儿?一堂好的语文课到底有哪些标准?

    年复一年的讲台生涯,忙着上课、考试、改卷、讲题的语文生活,让我对于中国语文教育所发生的变化,只有最为直观和粗浅的印象。我全然不知,我参加工作的这20年,竟是中国又一次语文教育大变革的20年。

    从世纪之交的那场语文大讨论开始,在对语文的鞭挞与讨伐声里,所有的人都在寻求改变。同时,伴随着文学教育的影响,语文人文论的兴起,以及新的语文课标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融合,我们的课堂总想突破,也总在摇摆。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一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常常在许多老师的课堂上得不到自信和全然的落实,语文工具论更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伴随着顾教授的笔触,我才知道,语文工具论形成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接受挑战的历史。从古代语文工具论的发源,到近代语文工具论的草创,再到解放后文革前语文工具论的形成,最后到文革结束语文工具论的复苏,它经历过思想性、政治性、文学性、综合性等各种观点的冲击。但最终,实践见真知,理越辩越明。语文教育如同一个螺旋上升的环,那个不断蜿蜒前行的钢丝,就是工具论。

    有过蒙昧不清,有过犹疑不定,但当我窥见了语文工具论这条长河的缘起和发展,我知道正本清源之后,便要返璞归真,这“真”便是语文的工具性。

    只是,新的时代,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用自己的实践和思考赋予它新的更丰富的内涵,如此,方为正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回望历史,正本清源——读顾之川《语文工具论》有感(之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iwad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