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8日傍晚,年度重磅天象上演——月全食加“血月亮”。
稍具天文知识的人皆知,月食是因为太阳、地球、月球运行至一条直线上,地球遮挡住了太阳的光芒,于是,月食便发生了。
“月食”这个词很有意思。早在殷商卜辞中,就已经这样称这种天象了。
当然,“食”也写作“蚀”,道理是一样的。可知,关于“天狗吃月”的类似认知,应该早在三四千年前的古人那里就形成了。
“天狗”为何物?
最早的记载,大概是《史记・天官书》。其云:“天狗,状如大奔星,有声,其下地,类狗。所堕及炎火,望之如火光炎炎冲天。”这说的,其实是落地的“流星”或曰“陨石”。可是古代,不少人包括文人,确实相信是太史公说的天狗吃了月亮。
唐卢仝《月食诗》云:“此时怪事发,有物吞食来。”“天狗下舔地,血流何滂滂。”

正如同上古先民将“二十八宿”想象成“苍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动物象形一样,设想天上有狗而且时不时吃了太阳或月亮,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其实,司马迁尽管没有具体分析“月食”的原因,但他在《天官书》中多次用到“蚀”字,讲的是一个“天体”遮掩了另一个“天地”,包括月亮“是”各类恒星,他称为“星蚀”。
太史公的重大贡献是,他已经总结出了“月食”出现的频率。《天官书》云:“月食始日,五月者六,六月者五,五月复六,六月者一,而五月者凡五,百一十三月而复始。”这样算下来,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共发生23次月食。
现代天文观测证实了司马迁总结的这一月食规律相当准确的——平均一年中,大约发生两次月食。
不要忘了,司马迁做这个结论的时候,距今2000多年。
仍然在汉代,张衡对月食的发生给出了科学的解答。他在《灵宪》中说:“夫日譬犹火,月譬犹水,火则外光,水则含景。故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也。”他接着说:“当日之冲,光常不合者,蔽于他也。是谓暗虚。在星星微,月过则食。”

“日冲”,是说被“天体”遮蔽,正因为“蔽于他”而“光常不合”。“暗虚”,即指遮挡太阳的地球,于是,被挡住太阳光的“星”便“星微”没有光亮了;被挡住太阳光的“月”就发生“月食”。
张衡有了“地球”的概念吗?是的。不过,他不说地球而说“蛋黄”:“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又中分之,则半一百八十二度八分度之五覆地上,半绕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见半隐。其两端谓之南北极。北极乃天之中也,在正北,出地上三十六度。然则北极上规径七十二度,常见不隐。南极天地之中也,在正南,入地三十六度。南规七十二度常伏不见。两极相去一百八十二度强半。天转如车毂之运也,周旋无端,其形浑浑,故曰浑天。”浑天说并不认为“天球”就是宇宙的界限,它认为“天球”之外还有别的世界,即张衡所谓:“过此而往者,未之或知也。未之或知者,宇宙之谓也。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