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别在最该隐忍的年纪选择躁动,在最该踏实的时候选择浮夸

别在最该隐忍的年纪选择躁动,在最该踏实的时候选择浮夸

作者: 文化艺术思考 | 来源:发表于2019-04-22 20:45 被阅读0次

    杨奇函,相信大多数人认识他是和我一样的途径,是从《奇葩说》上知道这一“奇葩”的存在。我也是无意中发现,他还出了这么一本书-----《你怎么弱得心安理得》。

    本书标题透着一股恨铁不成钢的社会担当。他从大学期间就开始在网上写文章,本书的多年来的文章集结出版。

    蔡康永说评价他说,“很奇怪,他讲的明明很有道理,但就让人很想笑”。他在节目里,肢体动作透露着一个街边的江湖气。本是清华的才子,却像香港匪片《古惑仔》里走出来的一样。

    一如节目里表现的他一样,他的文字很接地气,但又淋漓。文字不留情面,透着讽刺,文风和鲁迅有几分相似。

    1. 狠踹社会假面,道出残酷真相

    书中很多杂文段子,令人印象深刻。

    小时候我们都听过的龟兔赛跑故事,我反向思维,击破我们作为乌龟那一点“兔子总会打盹”的侥幸。事实是“比你牛的人比你还努力”。富二代基因好,教育好,起点高,但比我们普通人还努力。我们常说竞争不公平。其实竞争很公平,只不过竞争在我们出生前就开始了。成功,本来就不是一代人的事。基因、钱、社会资源、人脉,都是几代人几家人集体努力攒下来的。他说“爬行动物进化到哺乳动物要几万年,凭什么你一代乌龟就要跑过兔子?”

    书中有个故事:某出版社大编辑的女儿看了《仕女图》感慨“古人的那种惬意在今天已经没有了”。旁边的小编辑说“历代《仕女图》都是讲上层社会妇女的豪奢生活呀!那种惬意还广泛存在于今天的上流社会。只是您没有过上。”扎心了!杨奇函还不断加码摧残我们:很多人,究其一生不过是从社会的四流混到了社会的三流,而他却把那当一流,因为他们连二流也没见过。

    作为清华学子,他说,“我们当中的很多人,一生之中最大的成就可能就是只有考上清华这一件事……我这种出身普通,家乡偏远高中时候的小学霸,在精神上达到清华的平均值就努力这么久。这个过程中有多少泪水、苦水,遭多少白眼、嘲笑。无须赘述。懂的人都会懂,不懂的永远也不会懂。”深有同感,我懂。

    2. 反思人性的丑

    以下这个例子,选自《岁月催人婊,日久见人腥》这一篇文章,我也反思了很久:

    童年最阴影的事情就是某些阿姨老问“哎呀,期末考试了,考得怎么样啊?”她号称是关心。现在,我长大了,看到朋友家的宝宝,也开始问“考试多少分呀?”不可否认,这是居高临下的快感,甚至很多人会从孩子尴尬的眼神闪过恶趣味。不知不觉,我们也滋长这恶念头。

    我们是背叛了自己吗?不是,我们只是不了解自己,误判了人性。

    人性的真善美永恒存在,但却不是稳定的存在。

    小时候没有经历过为了争夺一个位置的处心积虑,只是每天面对一张试卷的我们,当然从容地指责个别叔叔为了升职而卑躬屈膝;小时候没有过大权在手的自我膨胀,顶多做值周生查红领巾的我们,在骂个别头目飞扬跋扈的时候自然是痛心疾首。

    我们还是知道是非对错,只不过已经没有机会执行了。我们的实力,根本撑不起我们的骨气;我们的资源,根本养不起我们的纯真

    3. 杨式段子,奇怪的来又有内涵

    “比起盲人按摩,中国更需要的是哑巴理发。”吐槽的是理发师托尼的推销办卡。

    很多人攻击“高分低能”。事实上,“低分低能”在社会上更多。“书呆子”不是因为读书呆,他可能干啥都呆,只不过同样作为一个呆子,他比没读书的呆子活得更好。

    一切优越感都源于见识的有限。见识越有限的人,越容易嘲讽他人的好恶,越容易因为评判他人而发生纠纷。

    心灵鸡汤确实是人在精神上最脆弱乃至接近奔溃时的一剂良药。他们需要的不是真相,而是或活下去的自欺欺人。你何必试图弄醒,何必责备他装睡。

    一个真正的“精英”,应该是“懂讲究,能将就”。

    我们往往在最该隐忍的年纪选择了躁动,在最该踏实的年纪选择了浮夸。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别在最该隐忍的年纪选择躁动,在最该踏实的时候选择浮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izug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