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朋友圈已经快一年,就像当初关闭微博一样简单。
我跟这个世界渐行渐远,不过,似乎我也没有失去什么,我的朋友还是那样,消息源的缺失我还是活到了现在。
我的生活踏上了正轨,无人纷扰的世界,我可以专心做自己:看书、看电影、仔细聆听朋友的话、好好品尝面前的清水豆腐、以及专心致至地听贝多芬。
看,浮躁感渐渐在我面前消失,偶尔等车无聊的时候,我悄悄打开那个小按钮,面带小小羞涩去窥探别人的喜怒哀乐。然而,没一会儿,我还是被巨大的浮躁淹没,窥探欲慢慢上升,直至控制了全身,我惊恐抬头张望,车还没来,我赶紧关掉朋友圈了。
开通朋友圈,都会产生巨大的后悔感:别人的事与我何干?别人的生活我有什么资格评判?别人的朋友圈,都是经过修饰的生活。我逐渐认识到自己才是属于自己的主角。没有朋友圈,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
可是,事情真的这样吗?
朋友圈的时间,是会被别的事物填满,但别指望着就能博览群书,春暖花开。
没有朋友圈,我只会寻找其他方式满足我的窥探欲,或者说,用其他方式满足我对外部信息的渴求。这种渴求,不会随着我关闭票圈而消失,我的时间,最后还会浪费在知乎、豆瓣、微博上——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刷朋友圈罢了。
我的生活依然被大量垃圾信息包围,并沉溺其中,甚至更加严重。没有朋友圈,我变得更焦虑,也更容易被其他信息感染。哈哈,只要有手机,信息无处不在,怎么也躲不开它。我看着对面桌的朋友刷票圈,自己也不自觉拿起手机,随便上两个网站——我并没有学到什么,时间同样被浪费了。
所以,朋友圈潜藏着更深层次的心理需求:窥探欲、认同感、融入集体,等等。然后你会发现,这些欲望又通过其他方式表现出来了——举手投足之间、拿起手机的那一刻,面对公众的演讲,都在不断重复这种欲望需求。朋友圈没有了,你的欲望还在。
请不要认为,亦不要期待,关掉朋友圈的生活,会更充实,更自律。充实的生活跟朋友圈无关。如若点点手指头就能获得自我的满足,这种期待,只是另一种形式的懒惰。海量的信息只是在不断制造这种幻想,我们一举一动能被解读成对生活的态度。
所以:关闭朋友圈的生活,没什么两样,我们依然在工作、吃饭、娱乐。我已经没有刷票圈的习惯,但依然偶尔发一条票圈,不会再期待有多少赞,也不再有任何负罪感,发了就发了,仅此而已。
戒掉朋友圈不是目的,亦不会立马让生活更有支配感。想要主宰自己的生活,还得一点一滴的自律。朋友圈不是救世主,请别指望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