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不辱

作者: 游荔生 | 来源:发表于2023-04-12 14:31 被阅读0次

知足不辱

知足不辱,妈祖扇一言。做普通人,简单劳动,其实已经很幸福了。人在社会上生存,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但人性的弱点在于欲望没有穷尽。而人一旦怀有不足之心,便容易滋生不轨之念,这不但堵塞了快乐之源,而且开启了祸患之门。

避祸防患,莫如知足;常乐久安,无如知止。知与止,相成相辅,互为因果。这山望着那山高,无止境的贪念,带来无止境的烦恼。不知则不止,知足则止足。明代名臣陶望龄,爱竹赏竹,一定要是深山中的大片竹林,才觉满足。

今时新识人,知君旧时好。友人朱晋甫植竹百竿,造亭子,说:我能天天伴竹而坐,身体满足于荫凉,耳朵满足于风声,眼睛满足于疏影,内心满足于意趣,就给亭起名“也足”吧。陶望龄听了恍然大悟,写《也足亭记》阐发知足常乐。

高攀龙知道后,也将自己的楼命名为“可楼”,并作《可楼记》。幸以知音顾,千载有奇声。从“也足”到“可楼”,命名虽异,命意则同:可以了!满足吧!人需要有物质、有爱好,但得有分寸。身为形役、心为物役,只会掉入陷阱。

在旁观者看来,一些人衣食无忧,养尊处优,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而他们自己则往往这也不足,那也不足,觉得钱挣得不够多,官当得不够大,房子不够宽敞,车子不够高档。于是极力营求,贪取滋甚,就像那小虫蝜蝂,不至坠地毁灭而不止。

把人的一生比作“收成”,收成好坏看结局如何。独喜冥心无外慕,自怜知命不求荣。如果结局不好,不能完全怪时运不济、命途多舛,而是要想想自己是不是没有分寸、不会收束?想想追求是不是走错了方向、努力是不是失去了准星?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一路前行,渐行渐远,总有人忘了为什么出发,只顾着奔向终点,忘记了旅途的风景。做人,要把“不知足”的劲头用在工作上、放在事业中,“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才望有“好收成”。

置身物外,看淡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羡他人锦衣玉食,不妒他人挥金如土,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想想过去的困穷,看看现在的享受;想想百姓的日子,看看自己的生活,即使不是“已为过分”,但怀有知足心总该是应当的吧!

相关文章

  • 知足是一种智慧,知止是一种境界!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知足、知止,是中国哲学中独有的一种智慧,最早见于老子的《道德经》:“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这...

  • 知足是一种智慧,知止是一种境界

    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知足、知止,是中国哲学中独有的一种智慧,最早见于老子的《道德经》:“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 《知足是一种智慧,知止是一种境界》

    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知足、知止,是中国哲学中独有的一种智慧,最早见于老子的《道德经》:“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 知足不辱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 知足不辱

    贪者近乎贫 对不离不弃的爱,渴望,但不奢求。我不贪,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哪怕是别人瓢里的。经历过失败的婚恋,不...

  • 知足不辱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名声和生命哪个更亲切...

  • 知足不辱

    中原焦点团队中22坚持分享第374天(2021.7.4) 在生活中,一个人大多数的祸患都起于不懂得知足,太多的贪婪...

  • 知足不辱

    树欲静而风不止。 缺少了“不辱”,“知足”也只是一次歧途之旅而已。 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知天下...

  • 【韵|‖层次‖】(四十四)深度‖《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原文解释+扩

    44 第44章 知足不辱 【原文】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①?得与亡孰病②?甚爱必大费③;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

  • 品读《道德经44》知足不辱

    第四十四章 知足不辱 【原文】 名与身孰(shú)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知足不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jcod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