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如何和叛逆宝宝相处?

如何和叛逆宝宝相处?

作者: susie_9bac | 来源:发表于2018-10-28 14:39 被阅读0次

    叛逆宝宝最相关的就是自主感了。所谓的自主感就是人感到行为可以由自己决定。而研究发现,家长如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支持孩子自主,孩子各方面的发展往往也会越好。

    因此,我们的不变应万变的大招就是:学会做一名「支持自主」型(autonomy supportive)的家长。什么叫做「支持自主」呢?也就是当你的目标是促进孩子自发的自我管理而不是单纯的顺从听话时,你的做法才能被称为支持自主性。

    在这里我就来说一说「支持自主」的三大原则。

    1. 放下「心理控制」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样的方式不能很好地支持自主?答案就是——心理控制。它对儿童发展有害,会削弱他们的内在动机,无助于孩子把你说的标准内在化。什么叫做心理控制?简单的说就是你妈觉得你冷。如果你的目的在于改变孩子,控制它的内心世界,那么你就在使用心理控制。家长们常使用的方式是:

    1)引发内疚,比如我们常听到爸妈说,你这样做太不对了,妈妈被你气死了。

    2)收回爱意,比如动不动就说,妈妈再也不爱你了。或是爸爸妈妈就不要你这个孩子了。

    3)否认感受等等。比如孩子因为饼干碎开了大哭,爸妈冷冷地说,这有什么大不了的,有什么好哭的。孩子可能会因为害怕被惩罚或是失去爸妈的爱而做出表面的服从,但并不是心悦诚服,长此以往就会削弱他们的内在动机。

    这三种心理控制的方式,我相信爸爸妈妈们必定用过,或者曾经中过。其实,正确管教孩子并不需要这种方式。

    2. 善用「行为控制」

    那什么样的方式可以促进自主性?有的爸妈问,那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就不能管孩子了呢?支持自主性,不是说我们纵容孩子或是放任自流,相反,促进孩子积极发展最理想的方式需要家长适当地参与并提供一定的边界和引导(Grolnick,2003)。比如行为控制。

    它不同于心理控制,行为控制指的是家长清晰地告知儿童,期待他们所做的恰当的行为,并进行监控。比如,我会告诉女儿,每次玩好玩具,请让玩具回到自己家里去哦。如果她不愿意,我会说妈妈和你一起比赛吧。行为控制本身是可以促进健康发展的(Barber, 2002; Grolnick, 2003)。

    3. 采用温和的引导

    此外,我们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要采用温和的引导,具体来说:

    鼓励孩子自主选择,尽可能在生活中给足孩子选择的机会。比如出门走哪条路,给奶奶选择什么礼物。这让孩子感受到有选择的自由。

    告知孩子你行为背后的缘由,简单告诉孩子你为什么要那么做,而不是只告诉Ta不。比如告诉孩子请你站在厨房外面,因为进来的话你可能会被滚烫的油烫到,那很痛很痛。

    使用礼貌用语,如果你坚持使用「请,谢谢」,你会发现孩子更乐意跟你配合,而且还会学以致用,变成一个礼貌的小孩。

    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积极的解读,要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意图,不要总假定孩子在捣乱,孩子不听话。比如孩子去拿桌上的杯子,也许是Ta想要请你喝水。

    给出建议,如果你不希望孩子做什么,最好能够提供一些备选方案,或者给些建议。比如孩子想要下雨天出门玩,而你不想。那么你可以提出一些有趣的活动来吸引孩子的注意,比如我们在家里搭帐篷吧!

    在孩子受挫的时候陪伴共情,而不是忽视否认孩子的感受。比如孩子因为积木插不上去而崩溃,你可以抱着孩子说,积木插不上去,真让人不开心呀。我们来想想怎么办。而不是嘲讽孩子或者批评孩子没耐心。

    心理学家就此做过不少相关的研究,比如他们通过游戏观察母子互动,之后让妈妈告诉孩子不要去碰放置在实验室里的看起来很好玩的玩具。结果发现,如果妈妈在游戏过程中更多的使用温和的引导,也就是促进自主的方式,比如使用推理,礼貌询问,积极评论,建议,分心的方式的孩子,相较于那些母亲使用了威胁,严厉的身体干预,负面陈述的负面控制方法的孩子更能听从母亲的要求,不去碰诱人的玩具。

    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希望得到孩子的配合,想要和孩子好好相处,就不能频繁地使用讲座开头提到的那些方式,我们应该转而使用更温和的支持自主的教养方式。那具体怎么做呢?下面我为大家提供了6种「自主教养」的正确打开方式。

    Part 4 「自主教养」的正确打开方式

    1. 放弃权力斗争

    想要做好一个支持自主的家长,首先要放弃和孩子进行权力斗争。

    有个寓言叫做《北风和太阳》,故事是那么说的,有一天北风找太阳较量。看谁能先让行人把衣服脱下来。强烈的北风鼓足劲使命吹,路上的行人非但没脱衣服,反而把衣服裹得更紧。北风不服气,又用力吹,结果行人把手和脖子都缩进了衣服,把衣服拽得更紧了。而太阳并不理会北风,只微微一笑,给大地洒了一地的金灿灿,行路中的人个个不时的把自己的外套脱了。

    同样的,和孩子相处,你较真就输了。说到这里,你也许会笑,谁会和孩子一般见识。可在生活里,我经常看到和孩子较真的爸妈。比如,孩子不要吃青菜,爸妈觉得吃饭不应该挑食,就应该什么都吃。可孩子就是不愿意吃。爸妈耐心劝了几轮,发现没用,一股怒火上来,就说,我还不信我治不住你了。于是开始和孩子的拉锯战,最后当然是以孩子大哭收场,以后看青菜就跟毒药似的,坚决不吃。英语里有句话,叫做 You can’t fight fire with fire。翻成咱们的大白话就是硬碰硬,输得惨。

    每次当孩子不肯配合的时候,许多爸妈感受到的是孩子对权威的挑战,对自己能力的怀疑,以及对孩子行为本身的担忧。于是愈加着急地想要证明自己,保卫自己作为家长的面子,最终和孩子两败俱伤。要记住,你和孩子应当站在同一战线,而不是敌我两派。

    还记得咱们常说的「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吗?如果咱们换个积极的角度来看待孩子让你困扰的行为,那么我们可以这样来解读孩子每一次的「叛逆」:我的孩子现在还没完全具备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所以需要我帮助ta一起花时间来调整,这是ta成长的一个好机会。当你不再把孩子的问题看成故意和你的对抗,你才更有耐心来观察和倾听孩子真正的意图。

    2. 相信孩子的成长能力

    当我们把自己和孩子放在同一战线的时候,我们就更容易调整自己的情绪,避免让自己陷入焦虑愤怒的状态。心理学家们还发现,家长们内心对于孩子持有什么样的信念会影响自己的教养行为。

    支持自主的家长往往更倾向于认为,孩子具备自然成长的能力。因而,他们不会那么焦虑,并不觉得家长需要通过控制孩子来塑造孩子的成长。正如心理学家艾莉森·高普尼克在她的书(The Gardener and the Carpenter)《园丁和木匠》中提到的那样,做家长,不是当木匠去雕刻作品,而应当是园丁,提供好环境,让孩子自己生长。而孩子,生来就该是,不听话的,调皮的,蹦蹦跳跳,爱哭爱闹的,不是吗?咱们要求一个小孩子表现得乖巧无比是不是要求太不现实了点呀?

    3. 守住底线,抓大放小

    想要做好一个支持自主的家长,最需要避免的就是给孩子处处受限。

    在《追风筝的人》里有这么一段话,「Children aren’t coloring books. You don’t get to fill them with your favorite colors.」 「孩子又不是图画练习册,你不能光顾着要涂上自己喜欢的色彩。」爸爸妈妈有时候总恨不得为孩子安排好一切细节,最好孩子可以按部就班照着自己设定的剧本来一举一动。

    举个例子,如果女儿非要穿着荧光绿色的上衣和艳粉色的长裤,再套上嫩黄色的裙子和你一起去聚会,你会怎么做呢?是苦口婆心劝她换别的,还是直接给她套上你觉得漂亮适宜的呢?

    在我看来,底线是安全问题,也就是不伤害自己和他人。比如,我在家里设定了一个规则:不要在烧饭的时候进入厨房。那么当我设置好了底线,我做的就是告诫,预防和引导。

    告诫就是我会告诉孩子,在妈妈烧饭的时候你不要进厨房,因为烧菜会烫到你,很危险很痛。同时,我会让她有事可做,而不是被禁止的事情所吸引。比如我会让孩子摆好桌椅坐在厨房门口可以看见我的地方玩贴纸,如果孩子仍然想要进来,我会再次提醒,并请她去其他地方帮我拿个什么东西来分散注意。假如孩子仍然进了厨房,我会关好煤气,带着她离开厨房,抱着她跟她解释一遍,陪她玩一小会。然后故作神秘地说,呀,你的玩具某某肚子饿得咕咕叫了,妈妈要给她做个饭,你在门口帮忙准备碗筷吧。

    在底线之外的其他问题,不是非黑即白的标准答案题。可以给孩子提供各种选择,即便孩子最终没有按照我们的期望选择,也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比如孩子不喜欢吃青菜,你当然可以鼓励孩子多吃,你也可以提供其他类型的蔬菜让孩子吃,一样能提供足够的营养,或者把蔬菜换种烹饪方式。哪怕有一个阶段孩子非常不喜欢吃青菜,也不会对她造成重大的影响。

    当你给孩子创造了一个宽松的,自由的环境,孩子会有更多的机会选择和安排自己的生活,Ta会更自信,更自主。

    4. 转移注意,换个环境

    爸爸妈妈可能还会说,你刚才说的都是细水长流的准备工作。可是当孩子的情绪处在爆点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

    当孩子情绪反应很激烈的时候,不要着急马上共情或说道理。你也许纳闷,不是育儿专家都说要共情嘛,为什么我那么做不管用?并不是说,共情不重要,而是需要用在恰当的时间。当孩子的情绪已经处在断线状态,你说什么都无济于事。

    有个朋友曾经向我咨询孩子不听话,非要去碰她不让动的东西,不然就大发脾气。她给我看了段视频,不禁让我笑了起来。我听到她在视频中对着2岁儿子说:你可以控制一下你的情绪嘛!你可以控制一下嘛!不要再哭了。「我完全可以感受到她的无助,但是在过去的讲座中,我们也曾经说过,小朋友的情绪管理能力还远没有发展完善。身为父母,咱们一定要知道,你和孩子处理情绪的能力不在同一水平。

    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会哭会笑,但是对情绪进行理智分析和管理的部分,也就是掌管理智部分的大脑,要到20岁以后才能完全发育成熟。在发脾气的时候,孩子大脑的理智中心处在「断路」模式,也就是上丘脑前额叶皮层通路暂时失灵,Ta往往需要依靠成人的协助才能平和下来。

    有时候我们需要使用转移注意的办法来帮助Ta缓和下来。比如拿其他玩具吸引Ta的注意,让Ta喝点水,吃点东西,毕竟哭闹会消耗很多能量。最好把孩子带到环境刺激较少的地方。当周围环境嘈杂,孩子根本听不清你说什么,如果人很多,你一言我一语,更容易让孩子歇斯底里。等到孩子平静下来,原来的纠结点可能不再成为困难了。

    5. 幽默和游戏

    对于孩子而言,他们往往无法消化你一本正经地说教,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就跟我们做讲座,如果只说理论不举例子只会让你犯困一样。最能让孩子眼睛亮起来的方式,就是幽默和游戏。学会和孩子开玩笑,用游戏的方式来引导孩子是最事半功倍的

    在这里分享我的一点小经验:

    我的女儿2岁半,她一直是个有主见的小朋友,从前两个月前某天开始,原本的小脾气转变成了 drama queen 的风格。一言不合就倒地挺肚子,或是跪在地上哭天抢地,悲痛欲绝……

    这时候,如果按照温柔的「共情」套路出牌,只会被她尖叫哭喊声淹没。如果用大嗓门来威胁她,只会换来变本加厉。想要拥抱她,会换来拼命挣扎。你可以想象这样惨烈的现场了吗?这一剧烈情绪可以持续很久,直到嗓子哑掉。

    我想到的一招就是:「假装消失」法。当她情绪失控时,我就夸张地瞪大眼睛到处寻找,问爸爸:「呀,我们女儿怎么不见了,她一叫喊就失踪了呢!你看得见她吗?」爸爸这时候也会积极配合:「是啊,不见了。等她不叫的时候,我们就能看见她了吧。」然后我会趁她安静的时候,抱住她说:「呀,你原来在这里啊。你刚刚因为装不好罐子,着急了就大喊大叫了对吧。下次你可以说,妈妈帮帮忙,这样妈妈可以帮你。否则妈妈就看不见你了。」

    当然了,奇迹不会马上发生。脾气还是时不时会爆,但就在上两周有一天,她忽然拿着玩具来找我,说妈妈帮帮忙,这个我放不好。我赶紧抓住机会大大表扬了一番她这个行为,说,你现在进步了呀,遇到困难会说妈妈帮帮忙,而不是发脾气,真是长大了呢。

    6. 预防胜于干预

    最后,预防胜过于干预。如果爸妈观察仔细的话,可以画出一张雷区分布图。也就是每个孩子的情绪爆发点多少是有据可循的。比如在某些时间点上,他们更容易跟你对着干。那么针对不同情况,你可以采取各种预防措施。一般来说,孩子经常出现的几个「情绪爆点」有:

    没有过渡时间

    比如你想让孩子停下手头的事情做另一件事情,对于你来说,切换任务不是多难的事情,可是对于孩子来说,转换注意并不容易。她正沉浸于某件事物,却被你生拉硬拽地离开。

    对此,除了尽量提早告知孩子以外,提醒的方式也需要注意。不要随便说说,你要走到孩子面前,直视孩子的眼睛,你还可以搭在孩子的肩上,或者握着孩子的手臂,这样能确保ta听见你所说的话。你可以告诉孩子,等你搭好这座桥,你们就要出发了,你还可以辅以沙漏闹钟等工具来帮助孩子理解时间长短。

    饥饿疲劳

    许多孩子在早上醒来,晚上入睡前,或者白天疲劳犯困的时候,往往很容易烦躁,吵闹。感到肚子饿的时候也会哭闹不安。

    对此,你千万别像唐僧那样在孩子耳边反复叨叨,等孩子睡饱吃足了慢慢摆事实讲道理也不迟。

    环境变化

    环境变化常常也会影响孩子的行为,比如进入幼儿园,家里有弟弟妹妹诞生,或是父母离异,都会给他们带来压力而让他们变得焦躁反抗。

    如果你可以预见孩子的环境将会发生变化,提早准备起来。比如孩子要进幼儿园了,那么可以带ta先去幼儿园参观,看看幼儿园相关的绘本,夸奖哥哥姐姐去幼儿园的成长等等。这样都有助于孩子尽快适应环境变化,而不是忽然被扔进一个茫然无措的新环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和叛逆宝宝相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jgpt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