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对朋友的定义都不同。在我看来,学生时代关系要好的,统称为同学。从步入社会,结识的可共事的,方可称为朋友。
刚步入社会的时候,我的朋友局限于之前的同学。对于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自然十分抵触。那时候我回到自己的老家,大多数同学都在城里发展。在那个通讯技术不发达的世纪初,只有靠书信联系。而我是个喜欢用文字表达的人,自然很习惯这种联系方式。在书信里,可以谈共同的兴趣爱好,聊工作和学习,家人,相互吐槽。寄出去,然后期待收到回信的等待真的好漫长!尽管那个时候已经有了电脑,电话,对于刚毕业的我们来说是比较奢侈的,电话仅限于急事,也是寥寥几句。 书信 的局限性比较大,在等待的过程中,更多是和距离近的人相处,所以同学就暂时“隐身”在我的朋友圈了。
工作时间长了,和同事一起上班,下班去人家蹭饭,久而久之,同事就变成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我的年龄在同事里是最小的,自然会受到她们的“优待”。那时候特别羡慕在城市工作的同学,她们的社交圈比较广,收入自然比我们要高,在我看来,幸福指数一定比我高。除了羡慕,还有憧憬,总幻想能够跻身城里。
婚姻没有成为我的跳板,我嫁到了更偏远的小山村里。不过在父母的催促下,在娘家的村里买了房子,父母安心了很多,我也有了自己的小事业,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虽然很少,但是也算有了小窝。这个时候,我没有交心的朋友,周围都是留守妇女和老人,孩子。朋友是相互吸引的,可能我们没有同频。在我闲暇的时候也没有人和我逛街,游玩。我越来越觉得自己和周围环境格格不入,于是在女儿该上小学的年级,毅然来到了我们县城。
开了小店,尽管效益不算景气。好在结识了几个顾客,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分享生活中的喜悦,分担各自忧愁。她忙了,孩子直接来我家吃饭,我闲了,跑去她家吃火锅。我想这就是朋友应有的状态吧!
生了小宝之后,沦为全职宝妈。我的工作变成了24小时,365天无休。我的朋友圈变成了微信朋友圈,只能和宝妈交流,孩子小的原因,基本不能出门,所谓的“线下朋友圈”也变成“线上朋友圈”。
朋友是两个月亮的相互辉映。能够成为朋友的两个人,能够从对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能够成为朋友的方式很多,可以是同学,同事,孩子家长……等。世界上没有两个月亮,所以也没有真正永久的朋友。昔日亲密无间的闺蜜也会渐行渐远,多少人在我们生命里来了又还,每个阶段的朋友,都是上天赐予我们的礼物。若无相欠,怎会相见。珍惜当下的朋友,因为世上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