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墨杨(shimoyang11)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这段关于琵琶的演奏的描写惟妙惟肖,精彩绝伦,引人入胜,让人沉浸琵琶曲的曼妙其中。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随着汉唐社会文化的繁荣,琵琶逐渐成为我国为人所熟知的乐器。在《华化与分型——汉唐琵琶的类型特征、演奏方式及其人文存在研究》一书中,作者首次在中国古代史的乐器史专题中,运用乐器类型学研究方法,以260余幅珍贵的汉唐琵琶图像为依据,对现存的琵琶文献进行梳理与解读。
什么是乐器类型学?简单来说就是把乐器按照其特性进行分类研究。我国的民族乐器为八音分类法,如金、石、丝、竹、匏、土、革、木等,而像琵琶、唢呐、扬琴这种两字以上的乐器,则大多为外来传入。
所以,本书《华化与分型》,就是研究琵琶传入后如何进行“中华化”的演变,而在演变过程中,又有了哪些适应社会与人文风俗的分类与发展。
琵琶研究,琵琶的人文类型,指的是特定历史环境中形成的、具有某种历史、人文性质的琵琶类型。如有历史文献记载的“胡琵琶”“秦琵琶”“阮咸”等。
在琵琶的演奏方式上,我们从历史资料中也可以看到有诸多弹奏手法,比如拨弹、指弹、运拨、搊弹、摘阮等等。弹奏手法的多样性使得琵琶艺术也有更多的表现力和吸引力,正如同样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国象棋一样,正是因为棋盘之间有无数可能,引人入胜,才使得象棋文化一直传承下来。
本书作者陈岸汀,是中国音乐学院讲师、艺术学博士。她曾跟随我国著名琵琶艺术家王范地先生学习,并长期参与王范地先生的琵琶艺术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
著有学术论文《魏晋至南北朝宋齐阮咸琵琶与文士之关系》、《弹法-音效-情态——魏晋三篇<琵琶赋>典型演奏手法及音乐风格情态研究》等。
作者不仅拥有精湛的琵琶演奏能力,还有音乐史学更加广阔的见识、修养与学识,在本书中,她运用自己作为琵琶演奏和音乐史学的双专业优势,为我们展现了汉唐琵琶在历史长河中关于形状、结构、类型、概念、审美与人文之间关系的发展与演变。
《华化与分型》立足于中国音乐史,是针对中国琵琶历史发展所进行的阶段性研究。本书以汉唐琵琶类型与分型、以其演奏方式的特征,
本书在中国琵琶史研究论域内,就汉唐琵琶音乐的发展进行了系统梳理,对中国琵琶渊源、名实之辩、类型特征、演奏方式及其人文存在等多个层面进行阐释,并就不同时期琵琶音乐文化特征做了系统性建构,为探索汉唐时期琵琶艺术的“华化”与民族化实践发展道路提供认识依据。
墨杨世无双,赠君一枝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