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周有以下两件事给我内心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第一件事源于公司领导发的一条微博。提到一个中国公司不声不响,成为非洲手机市场霸主的故事。这家公司不是国内鼎鼎大名的华为,小米,或者是OPPO,而是位于深圳的传音公司。对这家公司其实我之前也有所了解。但这条微博里,重点提到了该公司创始人竺兆江的出身,2006年创业前是波导公司(曾经的"手机中的战斗机“)销售公司副总经理,出于对非洲市场的敏锐洞察,通过十年时间深耕非洲市场,终成霸主。看完,想起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波导做采购,那是2003年到2005年的事情了。那时的波导经历了短暂的辉煌,正在走下坡路,感觉到这个公司前景不好,也出于对日常工作的不喜欢,我在工作2年多后果断离职了。果然很快,随着功能机时代的过去,波导公司就如我所预料的那样彻底一蹶不振了。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自己在合适的时候,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离开了一家即将没落的公司,通过自己的努力,开始了新的生活。但就是这条微博,给了我一个新的思考角度。面对同一个现象、局面或者危机,我是逃避和离开,而微博里的竺总选择调整和坚持,通过寻找新的机会,最终找到了新的巨大的机会。
另一件事情,是昨天我在公交车上无意认识一个新同事。背着印有公司logo的背包,让我在上班人群中发现了他。一聊,他就住我小区对面,来公司也有七八年了。聊了一路,相谈甚欢。期间聊到了公司的现状和前景。虽然公司今年业绩很好,甚至是十几年来最好的光景,但我说的最多的是对产能过剩的担忧。
昨天晚上,当我把这两件事放在一起想时,我发现这两者是如此的相似:面对自己的工作,我似乎都能看到行业或者公司面临的危机,无论是十几年前在波导,还是在目前的显示行业。这十几年来,虽然期间我读了研究生,离开宁波来到了北京生活,但是我的思维模式似乎没有根本改变过:以一种悲观的情绪充满危机意识,看待自己所处的行业和职业,甚至以此指导自己的行动。
想起之前学过的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的概念,细想之下,我倒吸了一口冷气。先说说什么是自证预言,它"是一种在心理学上常见的症状,意指人会不自觉的按已知的预言来行事,最终令预言发生”。举正反两个例子,一个是读书的例子,若你自认不是读书的材料,那即使有时间也不会用来温习,因为你认为读了也不会懂,结果考试一塌糊涂,然后你对自己说:“果然我不是一个读书的材料!,另一个是管理下属的例子,假如你相信下属是能干的,你自然会多给他机会去发挥,他犯错了你会包容,结果他亦不负你所望,成为一个出色能干的人。
对照一下自己,对自己所处的行业和公司更多地采取负面的看法,并且据此消极行事,或者逃避或者让自己处于恐惧之下,抑或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想法得过且过,根据自证预言的逻辑,在我的眼里,事情也许真的会想我预计的坏的方向发展。
然而,这是我应该做的事情吗?我真的希望让我的职业按照以上方向发展吗?显然不希望!那我能做的是什么呢?
第一步,要改变思维惯性,事物和现象由于硬币的两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尝试着在危机中寻找机会,看到危机充满担忧本身并不能带来什么积极的效果,也并不高明,其实在这个行业里,看到危机的人也许很多,但真正高明的人是肯定是两方面都看到的人。“自证预言”的存在也告诉我们,我们的想法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行为,最终确定了我们面临的结果,让结果与预言看起来吻合。为什么我们不积极一些,争取好的结果呢?
第二步,在第一步的基础上,积极寻找对策。这类似于我们在工作中经常说的,“发现问题不难,找到问题解决的办法”才是最重要的。逃避、改弦更张是一个办法,但这样成本很高,而在危机中寻找新的机会,通过提升自己的综合抗风险能力是更积极的方式。前文提到的传音竺总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启发。机会总是有的,只会留给有洞察力和积极行动实践的人。
说一千道一万,努力改变自己的消极想法,积极行动起来,迎接更好的明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