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是纯粹的个人见解,只是结合自己的经历而抒发的感悟,没有上纲上线的道德标准。
很多人不理解,时常问我,明明出了国留了学,为什么要回到三线城市?
面对这样的提问,我可以理解。正因为认真的思考过,所以才会这样决定。
首先说到回来的首要原因,就是父母。虽然我在这个三线城市生活了十几年,但这里却不是我的故乡。我父母在我小的时候来到这座“令人向往的海边城市”,得到的却是失望。即使如此,“既然来了,便没想过离开”。虽然在这里我们过得并不如意,城市的整体发展也不尽人意,小民思想和地方陋习屡见不鲜,但我们仍心怀感恩,因为比起西部的大城市,海边的小城市更能给我们带来“先进的思想和教育”。没有这样的前卫,我便不会萌发出国的念头,父母也便不会坚定支持和扶持我。
出国,并不是我第一次离开家了。我高中便独自一人到省会城市读书,来到真正的大城市,因此出国更像是一个顺理成章的选择。虽然现在回头看看,也许这都不是最适合我的,但我仍心存感激。我感谢这些都是我自己的决定,也感谢父母的支持,因此无论经历了什么,我都愿意面对并接受。
我并不是性格外向的人,没有广阔的人脉,不愿阿谀奉承,骨子里有股清高的傲气。即使有人觉得我并没有傲的资本,但我觉得我傲得很正直,我对人永远说好话,却不吹捧,不好的我便闭口不谈,也不会擅自评判,这是我的本分和坚守。当然不愿与人随意发生交集确实是我的缺点,我也确实因此感受到了无比的孤独。特别是回到小城市后,那种不愿同流合污的傲气,让我显得格外格格不入。没有合适的圈子,让我更加固步自封。
离开?不是没有想过。可是现在离开的结果我不敢接受。没有亲戚,没有同胞兄弟姐妹,父母双双身体欠佳,十年的离家已让他们操碎了心,我至今不能忘怀我决定回家时他们发自内心的开怀。此刻我若再次离开,他们又该怎么办?这一次我不能再自私了,哪怕就此了了,我也要陪他们度过最后的人生。
我之前也说过,对于爱情,我并没有执着。虽然我不是独身主义或不婚主义,但在没有遇到真正合适并真心彼此付出的人之前,我是不愿将就的。对此,父母是一半理解一半担忧,却也一直支持我的选择。我很感激,也更加觉得,这世上除了父母,大概没有人会这样无私的付出和支持另一个人了吧。不知道是谁说过,“人生而孤独”。佛经里说,“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终有一天我们要面对独自离开的时刻,现在所做的一切,无非是让那时更加体面。
我没有太强的物欲,虽然追求中高档的品质,却不贪多,甚至羡慕“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这始终是我的一个梦想。大城市,除了更多的机遇和物质,并不能满足我的精神需求。也许有人会说,大城市里也能活得精致,但是如果我现在去了大城市,我的能力和财力,并不能支撑我得到我想要生活,我不是冒险主义者。我更愿意用我当下的能力,去过当下的生活,而不是把自己逼进“寻梦的迷宫”。
过去十年里,我一直是个流浪者。家庭的原因,让我没有太多眷恋,离家求学更像是一种解脱。但某一刻起,也许是倦了累了,也许是感受到了家庭的变化,我突然萌发了一种过去不曾有的责任心,作为子女的责任。过去一直是父母在付出,即使他们过得并不如意,却一直期望我能上人中龙凤的生活。过去,我一直把这当作是一种“补偿心理”,觉得他们是在将自己的梦想强加在我身上,压的我喘不过气来。虽然没有明显表现出来,但我隐隐知道我很叛逆。这种叛逆让我一度虚度光阴,最终吃到了苦果--那就是我现在不上不下的生活状态。直到又在某一个瞬间,我发现父母的寄望,是真心希望我过得好,“别人家的孩子”也只是他们真心的美梦。我开始尝试理解和释怀,何必那么固执,人生如戏,演一出戏让人开怀又何尝不可?多配合他们一下,哪怕只有短暂的开心,又何乐而不为?
我始终觉得,生活是一面镜子,没有预设的情节,有的只有当下的自己。接受生活就是接受自己,释怀自己就是释怀生活。何必追逐虚妄如幻的梦?好与坏又有什么不同?此心,唯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