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进?什么是退?
“进”并不总是勇猛直前,“退”也并不是一味倒退。
有一句话说: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来源于认知。
认知的差距最大的体现是什么?
目光短浅。
很多人只看眼前的利益,只计较眼前的得失,只在乎眼前的荣辱。
这就造成了低认知。
所以,我们会看到,那些高认知的人往往会做出与普通人相反的抉择。
但是,在集体价值观影响下,或者在圈子文化思想的灌输下,大家思维固化、认知狭隘,却依然非常自信的认为,自己就是对的,与自己观点相反的就是错的,自己有智慧的而对方愚蠢的。
有的时候,我也在反思,我看透的这件事,是我真的看透了本质还是我的自以为是?
后来我慢慢明白:人大多会自以为是,而且随着一个人的知识越来越多,就会不自觉的变得越来越固执。
为了不让自己走上这条路,所以,我常常会问自己:如果对方是有道理的呢?
我会通过一些方法去论证自己的和对方的观点,总而言之,我保持了相对开放的心态。
当你看见一个人执着一个观点且非常坚决的时候,你会认为这个人非常的自信、坚毅。
也许是这样,因为他通过一些方法考量了其它种情况。
也许不是,只是因为他认知狭隘。
我常说:我们做事要符合规律,要按照规律去做事。
但是事物的规律并不是所有人都清楚的,否则也就不会有这么多苦难了。
你坚持的不一定是对的,你反对也不一定是错的。
就比如:
退,不一定是倒退,不一定意味着妥协。进,不一定是前进,不一定意味着坚持。
我再举一个例子:
夫妻两个人吵架了,男女各执一词,双方僵持不下,周围的空气都陷入了冰点。
一会儿,男人道歉了,说出了自己做错的地方,有理有据、诚恳真切。
女人听后深以为意,随后心情好转 。
那么,男人从行为和结果来看男人输了吗?
有人会说:夫妻之间分什么对错输赢。
是的,一体二相,期望不同罢了,夫妻两个争对错就是最大的错误。
所以,男人的让步却是彼此关系的进步。
一个短期让步,一个长期和谐,哪个更有利?
善退者得进,善莫大焉。
《孙子兵法》:以退为进。
“进”和“退”真的有什么明显的标准吗?
《道德经》:名可名,非恒名。
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写到这里其实很多事情已不必言说。
范仲淹说: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我也曾探索老子写《道德经》的心境,甚至有些时候我能感受到那字里行间作者不同的情绪。
那个时候,我觉得人是可爱的。
那么,当我们心怀美好、可爱、快乐的心境,再去看所谓的“进”、“退”,它们之间的差距又有多大?又有什么不同?
心怀光明者,“退”、“进”已经没有什么意义,因为通往的一定是美好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