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接连看到这两篇纪念圣贤的微博推文,感怀之余,觉得这类文章功效真是耐人寻味。
我的第一感觉是——食之有味,弃之不可惜。
满汉全席,平民百姓是否消费得起?满汉全席所指的,是极高的道德标准和个人素质。拿文中的要求去普世,就好比拿高考题去给小学生做。不恰当。
鸡血文是老传统了。雷锋,赖宁,龙梅玉荣。这种完全奉献自我的行为,在当今的社会上效果如何?
极端情况,比如战时,可能行得通。但是市场经济,随处发生着公地悲剧和恶性竞争的同时,所宣扬的奢侈道德对劳苦大众来说公平么?
就像某些极端的动物保护协会的过度行为。
简单说,一些事看起来是对的,但不合理。
正常人在现代社会更需要符合市场化需求的偶像。比如富兰克林,就是从渣男小白一步步成长的。这就是为什么大量的人膜拜其为精神导师。
传统的道德洁癖需要改良。
人,应该学习成长的过程,而不是对神的膜拜。
引用头文字D的一句台词
神也曾是人,但是做到了人做不到的事,所以成为了神。
传统的偶像,脸谱化,极端化,失真,无法复刻,无法推广,以至于大多数人看完了就看完了。默哀三分钟后,该怎么过还怎么过。
如此造成类似文章读完,读者心里泛起涟漪,然后就没有然后。从高角度看完成了一次时间浪费。
这种正能量过度的文章到底有没有存在的价值呢?肯定有。因为确实需要传承。
该怎么改良呢?
1. 请客观,真实,完整地报道。最好让人们知道人成为神的过程。
2. 用自身行动去倡议。自己什么都不做就号召别人效仿,就好像那位到处宣扬环保,但自己开着高排碳汽车的戈尔。Agile工作法里提到一个鲜明的比喻——早餐桌上鸡提供鸡蛋,牛提供牛奶,而猪要提供自己的肉。
3. 少用,尽量不用变质的营运推广,更不该用使用标题党的低劣手法。很多写手靠着各种心理学技巧批量生产着十万加的推文。这是他们的生计。然而,不断的刺激,将大众的精神麻痹,最终产生《黑镜》第一季第二集中的娱乐至死社会。
Bibi了这么多,无非是想让美好的东西更有效。毕竟好心办坏事是可悲的。更何况是不断重演的悲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