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跳出教育看教育》。这本书的作者是王晓春,我不了解,于是就在百度搜索。王老师是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退休老师,写了不少有关教育的专著。这本书,是由《冬吴相对论》(梁冬、吴伯凡)引发的别样思考。王老师在《前言》中说:“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生活单一,工作环境很封闭,接触到的又是比自己更幼稚的孩子,多数人看的书也就是教材参考,他们绝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逼别人学习',而不是'自己学习'上。”我觉得自己也是这多数人中的一员。脑袋里的硬盘没有装多少文件,升级换代又不及时,就会有被淘汰的危险。有危机意识,有忧患意识,才会内观反省。平时也爱读书,但是懒于写作,书中的精髓并没有真正吸收,随着时间而淡忘。前几天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认识到读和写是学习语文的关键,是提升语文素养的双翼,也是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所以,每天也逼着自己学习,逼着自己读书,逼着自己写作。
今天看到到第一篇,《批判“假大空”时要注意什么》。这样标题就给我以悬念,“假大空”,明显有贬义色彩,可作者在篇末却得出这样的结论:没有点假大空是不行的。为什么呢?
作者先讲了一个非常熟悉的故事,小和尚问高僧如何摆脱人间的苦难。高僧用同样多的盐分别放入水杯里,盆里,湖水中,让小和尚先后品尝,最后小和尚品尝到湖中水时,说一点也不咸了。高僧告诉他,人生就是这样,如是你眼界宽一点,达到更高的境界,就能超脱苦难。眼界决定境界,不扩大眼界,就不可能有很高的境界。这是宗教让人悟道的作用。
接下来,又提到庄子的《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鲲鹏展翅“这个常用来形容宏伟志向的成语就来源于此。
作者分析“逍遥游”是典型的“假大空”,庄子虚构想象的巨鹏凌空的画面,这给人以超越感、开阔感。这有什么用处呢?这是文学作品中提升思想境界,净化心灵的作用。《道德经》中说“无之以为用。”空的,无的,恰恰很用。空的,无的,是抽象的,也可以指目标,理想,价值观等,它往往起着指导作用,引领作用,激励作用。批“假”过头,就会否定理想,因为理想人眼前看不到“真”的;批“大”过头,会使人沉溺眼前的琐事,眼界变低;批“空”过头,就会失去对”形而上“的兴趣,变成彻底的“现实主义”者。
回忆上中学时,作文结尾处,总是写”为祖国的建设而增砖添瓦”'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那时,老师就在旁边批注“不要空喊口号”。我觉得口号喊得太大了,不敢再喊豪言壮语了。后来,当老师,也受老师的影响,也不喜欢看到作文中“为国争光”之类高大上的理想了了。考大学是农家孩子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成绩,名次才是衡量学生有没有希望的标尺。“为国而学习”显得空洞而渺茫,考上大学才是现实而真切的。老师们,家长们都灌输着残酷的竞争,于是就有了“增长一分,干掉千人”的擂人标语。为自己打算的学生多了起来,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多了起来。渐渐地发现,社会风气也变了,人们变得越来越现实,越来越短视,越来越功利。
光有“假大空”会让人流于浮泛,只顾眼前琐事和切身利益,会让人变得短视而猥琐。没有点“假大空”,就会失去方向,缺少目标,境界低下,没有情趣,我们在现实中行为就会出现偏差,缺乏动力,目光短浅,庸俗倦怠。人生,一半是理想,一半是现实,我们要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