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想

作者: 晗_94fe | 来源:发表于2017-04-10 14:00 被阅读0次
    杂想

    总是梦到爷爷奶奶,想他们了,有时甚至听得到奶奶的声音,把手搓热敷在奶奶眼睛上,问她舒不舒服,帮她按摩,她的回应和温度都仿佛还在。爷爷的笑,眉眼间的疼爱,是我在梦里最常见到的,温暖。

    如果说20岁体验最深的是自己构建的那些理想爱情和事业,25岁则是最爱自己的人的离开,了无声息,没有告别,没有遗愿,就是一起度过的那些时间被封存,1992-2017,真长的一段时间,而对于时间的印记似乎只有事件为标牌,还有断断续续的一些片段,组成了这整段的25年。

    童年时的时光每一个当下都是爷爷奶奶的陪伴,对我们投入的耐心和爱都随着他们的离去被尘封,那一部分没有谁还可以陪我们体验。

    对于他们的思念和祭奠总是是用自己那部分情感输送,只有那些“如果”……如果还继续陪伴在我们身边该多好,如果能看到我和哥哥,弟弟结婚生子该多好,如果还能那样温润地陪着我们笑闹该多好……这些“如果”让人泪目。

    然而随着他们的离开,那段封存的人生不会重启,就像我现在过的日子也不能重来,不散便看不见永恒,对于死亡的了解和认识,有不甘,有遗憾,还有痛苦,还有另一层导向,对于现有生命存在的尊重和珍惜,不论是对于自己还是家人,朋友,尊重他们的时间和精力。

    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毕业后的这三年,对于时间的划分很明晰,我对爷爷奶奶的陪伴和照顾,没有什么遗憾,也算对得起他们对我的爱和疼惜。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却只剩归途。25岁,关注健康养生知识,提高陪伴家人的质量,不要到不可挽留的地步才发现自己对疼爱自己的人的关心竟是如此浅薄和无知。


           

    杂想

     一个人什么时候开始依靠自己的经验过活?知识的积累和习惯的形成,是从什么时候固化的?对于性格、文化程度所形成的限制,应该没有固定年龄的界限,更不会有绝对的出现。婚后发现挺多极端的问题,这是以前从没意识到的空白区,不知道以后还有多少这样的意识空白区。

    比如父亲和母亲完全迥异的价值观和处事观,造就了一种奇怪的化学反应,甚至对于自己的偏执带有全然的傲慢。

    比如奶奶的乐子心态和姨奶奶82岁仍旧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的性格,在岁月的积淀中他们姐妹的生命状态让我惊奇,喜乐这两个字,爱好愉悦这些,仍旧都能在他们的老年生活中成为优先级。

    对待0-25岁的阶段,生命已经打开,你要哪种精彩,学习积累,社会对你的态度全然是新的,8.9点钟的太阳充满了新的可能性。

    然而,如果是65-85岁呢?

    你怎么过这20年的暂且先不管,你对待这个年龄阶段的态度是怎样的?社会对待这个年龄阶段的态度又是怎样的?这部分老年人的英雄梦想难道就与0-25岁的人的英雄梦想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我的孩子还未出生,但我的爷爷奶奶已经离我远去,过完我的“0-25”阶段,父母即将进入“55-75”的阶段,他们开始像爷爷奶奶对我那样呵护疼爱我的孩子,可是,在这一路上,是否能分出部分时间来关注和投入我们父母的“55-75”阶段?

    像关注新生命那样?

    能做什么呢?在照顾爷爷奶奶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个持续产出喜悦的乐子可以提高生命质量,除了儿孙满堂的福气,更多的乐趣仍旧产生于他们自己对生活的热爱。

    可是遇到了难题,就是这种乐子与健康情况密不可分,而这个1,通常就是最难搞定的,奶奶的去世便是教训。这一路上,只能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对身体健康的认知,不能在混沌无知中让自己留下遗憾。


    杂想

    新生命的到来让人欣喜,对于新生命的关注和耐心总是能持续很久。小可乐还有20多天出来跟我见面,现在保存着体力和精力迎接ta的到来,当妈妈了是否就更多地关注自身的成长,不管是工作能力还是精神素养,都希望自己能够尽量地逐步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妈妈。

    迎接新生命的冒险乐趣和无尽的爱,也从侧面把我拉回现实与清醒,开始关注自己的事业和乐趣,你的情绪品质也好,生活品质也好,时间耗费的过程中,多了解自己时间运行的质量,并及时调整更加高效地完成自己的目标。


    杂想

    柳比歇夫善于捉摸具体时间,学会了如何同跳动着脉搏的,正在想要溜走的“现在”打交道,他不怕屈指可数、日益减少着的余年。

    他小心翼翼地延长时间,任何时间对他来说都是宝贝,进行创造、认识事物、享受生活的乐趣、实现目标都需要时间,只有崇敬时间,才能把握住自己的生命。——《奇特的一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杂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jpsa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