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讲两件小事。其中一件,或许有一定年纪读者都会记得,且曾产生过共鸣。那是1994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著名小品演员黄宏和侯跃文联袂表演过一个名为《打扑克》的小品,他们二人用名片打起了扑克,以头衔的大小来决定胜负。其中有一段对话说道:“现在的名片是你送给我,我送给你,10个名片9个经理,剩下一个,还是经理助理。”另外一件,是近期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我有一朋友去相亲,女方一家均在电信工作,同事问她们分别做什么工作?女方称她是单位的“首席服务官”,她的父亲是“首席安保官”,她母亲是“首席对外联络官”。待最终弄明白,原来女方就是一普通的客服人员,所谓首席,应该与她是大龄剩女脱不了干系,至于她的父母,一个是看门的大爷、一个是干后勤的大娘。
由这两件小事,反映出“头衔”在现实生活中已被人们用滥。一个不起眼的小公司,可设置一大批“老总”级的职位,而在各类媒体上“首席某某官”的出现日渐增多,而且不断蔓延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就连我们普通人眼里单纯的少先队员,也被冠以“5道杠”,备受争议。而在若干年前,当我们看到“首席执行官”的头衔时,会肃然起敬。可是现在,您还真不可当真。
“头衔”之所以被人们滥用,我想首先是与人的虚荣心脱不了干系。比如我自己,在单位并无实职,但工作中当来人称我“主任”“部长”时,内心其实很受用,办事的心情也大好。我想,现实生活中大家的体验大概也如出一辙。其次,“头衔”被人们滥用,与激励手段有关,“不涨钱,长头衔”。对于许多公司而言,涨钱是一个需要谨慎处理的问题,在面对员工要涨钱或晋升等需求时,公司无法支付更高的薪资,没有更多的职位、却想要留住核心人才的时候,“长头衔”就是一个便捷和经济的管理方法。据美国专家研究发现,在不改变工作职责等其他条件的前提下,提高头衔达到的效果相当于提高了10%的工资。由此,也就出现了大量以提高职衔取代加薪的现象。再次,认为“职务高,办事快”。许多公司为了便员工开展业务,给普通工作人员安上了比实际层级高出许多的头衔,觉得亮出去会让客户感到受尊重,好办事。比如,一个应届毕业的业务员可以挂上“销售经理”“项目总监”等令人眼花缭乱,无从分辨的头衔。
综合上述三种原因,“头衔”滥用似乎已成为一种社会需要,较高的头衔能够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特别是对于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而言,获得一个较高的头衔对其自我肯定、自我激励、职业发展都具有良好的效果,于是“让头衔乱飞”就成了一种见怪不怪的社会现象。但理性的看待“头衔”,它应与个人所拥有的知识、能力、权力,责任等对等,否则就是浮云一片,徒有虚名。如果说我们要持续容忍这种“让头衔乱飞”的现象,那么当大街上走的都是“大师”、“经理”……时,真不敢想像,“头衔”于社会还有什么意义?我想,不过是造成了一种浮夸的社会风气罢!
事实上,一个人职业发展的成功需要时间的磨砺和岁月的检验,只有发扬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精神,才能真正获得成功,而不是头衔暂时的虚高。“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古训也说明了其中的道理,就如王洛宾,他曾经没有任何“职称”与“头衔”,但他的成就,使他成为了国人心目中名符其实的“西部歌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