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容易终于迎来了我出差回来后的第一个双休,闲着没事清理我的书堆,发现这本《世界:20世纪的道别》,忘了自己是因为什么样的冲动,带回来的书,却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
它的作者莫里斯,很难用世俗的眼光去看待,但无疑他或者她是成功的,前半生是男性,后半生是女性,参加过二战,做过记者,游历了大半个世界,写下了许多著作,这一生也过得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精彩纷呈,是我所羡慕而不可得的旅程。这些经历,让他的文字里有一种豪迈和自由,也有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温柔。
这本书记录了作者在1950年至2000年,这50年间到过的城市,遇见的风土人情,以及城市背后的代表着的每个国家的兴衰。他尽量保持中立客观,跳脱他本身作为英国人的桎梏,去发现每座城市的不同,但是正如作者所说的:
发现从来是双重的,你必然带着自己的经验去观察他人,也在他人的轨迹中,逐渐辨清自己。
我们看待的城市的角度,看待的文章的角度,难免都是由自己的主观出发,如果你觉得世界没有变得更好,反而是越来越糟糕了,或许是因为你站立的位置问题吧。
关于1950和1997年的香港
说到香港,绕不开的是英国,当那段过去的历史,被作者以极其习以为常的方式写就,我很难说出心里的悲愤难当:
住在香港的人似乎比住在世界其他地方的人加在一起都要多,他们制造出的噪音比100万只电钻还要吵,他们像机器人一样工作,他们的婴儿数不胜数,他们的机器每天喊喊喳喳地响上25个小时,他们的市场售卖曾经捕到过的每一种鱼、扭动过身子的每一种虾、夹紧过钳子的每一种蟹,他们质量上乘的衬衣每件只要4.5便士,这座城市中每个欧洲人对应着500万个中国人,而每个中国人都比一座发电站能量更强劲:所有这些令人难以置信的冗长而丰沛的悖论,是力量之无常与历史之易变中的一课。
我们承接了西方的产业转移,用一代人的辛勤付出换来了整个国家的腾飞,作者把这些令人心痛的过去,“一个欧洲人对应500万个中国人,每天工作25小时,我们把海鲜等农副产品源源不断送往欧洲,自己却从不享用”等等,称之为“冗长而丰沛的悖论”,有一种欧洲人的傲慢和轻视,他们对此习以为常,那是1950年的中国的缩影,也是现实。
他们心安理得又理所当然得享受着,却又害怕我们太过勤奋努力,害怕我们过上和他们一样的生活,可没有那么多个500万欧洲人来伺候一个中国人的道理。
只是,世界向前运转,不会以人们的意愿来决定,1997年后的香港回归,对于应该来说是英国的衰落和英帝国的终结,对于我们来说,却是一个新的开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闪耀篇章,我们的未来必将更加辉煌!
当你觉得世界没有变得更好,反而看起来越来越糟糕,或许不是因为世界本身越来越差劲,而是你所站立的位置,看待的角度不同,作为英国人,莫里斯很明显得看出应该的衰落,从日不落帝国演变成“日不过帝国”,他们过去的辉煌,让他们能直到现在都在国际舞台上耀武扬威,但是却止不住得胆怯,就像纸老虎。
而现在对于我们来说,是最好的时代,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终将重新回到我们本来的位置上,回到世界的中心,这一次,必然会不一样。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