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文责自负】
雾与霜的结合体,在城市的清晨,不是每天都有的。
所以,从某个角度来说,城市的人儿真是遇到了,也算是如收古董般收到了稀缺的物件,也有点幸甚至哉的情调了!
但是,这稀缺的物件,对于北方的冬天,却是司空见惯,如马路山“随处可见”的羊粪、马粪、牛粪,并不是特别的稀奇。
对于这雾和霜,尤其是农忙季节的雾和霜,童年的我是尤其的喜爱不起来。农忙、农忙,体现个忙字,而她们二位却如癞皮狗一样,粘在了农忙季节的清晨,让这样本来就没有一丝停歇下的农忙增加了更多的粘度、湿度,着实让人不愉快。
农忙的早晨,醒来匆匆地吃完早饭,赶在去往庄稼地的路上。大雾一下子就裹挟了匆匆忙忙的全身,同时,也遮住了本是晴空万里的天空,遮蔽了的望向远方的视线,似乎也遮蔽了一双耳朵。远处过来的拖拉机声、骡子车的声音,动静一下子小了很多,更无从谈起早早知道对面的人和车了。于是,直到到了拐角的路口,两车才相互的收拢一下,差一点来上一次也许独属于乡间亲密接触。紧接着,一阵插科打诨的戏谑,方可将这接触,一消而散!
而,随之存在的霜,包裹了本来还很干松的布鞋,尤其令人不悦的是,打湿了本身很干松的玉米秸秆。
北方乡村的玉米,大多是人工收割的。一颗颗玉米棒随着玉米秸秆,早早被家里的大人,咔嚓咔嚓从根部削断,一排排摆在了玉米地的空旷处,等待着人们坐下,然后一根一根的收割。然后霜的到来,打湿了土地,也打湿了瘫倒在土地上的这一排排玉米秸秆,更是打湿了屁股下那最后的一块倔强。
这霜侵占的空间,首先将屁股下的衣服弄湿,然后是双腿,鞋子,进而是你的双手以及手上戴着的或破或新的手套。
如此这般,整个人也就真被这霜彻底侵犯了!真有点左也不是,右也不是的为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