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瓷成熟于明代景德镇,是有诸多因素的。
明朝时期,全国几大著名瓷窑,均出现衰落的趋势,尽管还有不少地区在生产各类陶瓷,但无论从产品的质量还是数量以及产品的多样性方面,均无法和景德镇烧造的青花瓷、釉里红瓷及釉上彩绘瓷媲美,此为“天时”。
在历史上,瓷窑的形成有几大重要因素:瓷土原料、燃料供给以及对外运输的重要通道。符合这些条件之后再谈制瓷烧器。而景德镇不但都满足这些条件,而且称得上条件优越,此为“地利”。
元末明初,由于北方战乱等各种原因,各地身怀技艺的陶工瓷匠,汇集南方,尤其融合于景德镇,可谓“工匠来八方,瓷器天下走”。此为“人和”。如此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因素构筑了景德镇陶瓷霸主地位的基础。
明代五彩瓷的发展,大可分为三大阶段:洪武——永乐为初创期,宣德——正德为发展期,嘉靖——万历为成熟期。
明初至永乐这段时期,从未发现过釉上五彩,但是有釉上红彩、青花红彩、孔雀绿彩、白地刻填酱彩、白地刻填酱彩加绿彩、黄地绿彩等,都是明初釉上彩制作成就的展现,这些彩瓷品种的发现,无疑表明了一宣德窑制瓷品种之多那是空前的。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明代斗彩也称五彩,斗彩之名是晚清才出现的。宣德红彩较明初更浓艳,是釉上红彩和五彩的开端。宣德之后经历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瓷史“空白期”,御窑厂亦曾停烧。点:釉上五彩的时代序幕已经轰轰烈烈拉开了景泰年间特别流行一种铜胎掐丝珐琅器,工艺历史久远,但以明景泰之器最精,最著名,后世便以“景泰蓝”称谓,这种器物对釉上五彩的影《博物要览》记述:“成窑上品,无过五彩。”可见成化时期的五彩,已经相当成熟了,为论述之方便,根据约定俗成,将以青花色作为一种颜色用于陶瓷装饰中的作品(斗彩)称为五彩瓷,单论斗彩,当另篇开叙。此外根据英国达维德基金会所藏的明成化《五彩莲池禽戏纹盘》,可明确一点,明代“黄上红”彩绘技法,开创于成化,而非嘉靖。明正德时烧造的彩瓷,其造型、装饰除继承前代传统外,还创新确立了在白釉器上直接另绘上五彩作品。嘉靖一朝制瓷生产量上为明朝之最,采用“官搭民烧”的做法,出现官、民窑竞烧的局面。同时瓷器的对外输出也极大地刺激和促进了陶瓷品种的创新。《景德镇陶录》记载:“制作益考,无物不有。”
万历窑五彩瓷仍以前代风格为主,只是改变了前代清新疏朗的风格,以图案纹样满密为胜,特别是采用镂空工艺。以镂空工艺和五彩相结合的装饰方法,是五彩瓷在明代出现的新品种。
嘉靖、万历五彩器的共同特点,即装饰繁密、色彩绚丽,制作工艺和造型大同小异,因此常被归于一类器物。但嘉靖五彩多用孔雀绿彩,而万历五彩则不然,这是两朝五彩瓷之间的重要区别。
五彩纹饰的独特工艺。响是巨大的,“空白期”三朝官窑的确存有停滞,但名窑烧造从未间断,此中问题,还需明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