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过五次搬家,两次搬办公室。当看着那一箱箱沉重的书时,我一次又一次地下定决心,发誓以后再也不买纸质书了,但每个月都不能自已地啪啪打脸。十一假期与好友说好的逛街,结果竟然鬼使神差地发现了钟书阁,最后还是剁手,买了两本书。一边翻阅着《生死场》,一边在想,我到底是为什么要读书呢?
上课的时候,我总是会忍不住向学生推荐书,讲春秋战国时推荐《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讲文革的时候推荐《三体·地球往事》,讲苏联模式时推荐《1984》,讲法国大革命这类群众运动的时候推荐《乌合之众》……跟别人聊天的时候也会时不时地插一句,你有没有读过某某书,某某书里说了什么。有时候觉得自己真是一个时时掉书袋的人,拿着自己读过的几本书处处显摆。
中小学的时候,常常是捧着一本书非要读完才肯放手,那个时候读的是八卦。一个章节读完,又如饥似渴地读下一章,很好奇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男主最后到底有没有跟女主在一起,坏人最后有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大学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读书,更多的时候是为了写论文、完成学业。研究生的时候,开始觉得诗和散文原来也是人读的东西。睡不着的晚上,甚至拉着老公一起大声朗读中学必背古诗文,我们两个竟然读的上头,更加精神。
如果说读研是因为身边大部分人都这么做,所以我也这么做了,那研究生毕业之后的去路我却是再也无法继续逃避了。在为未来和当下而焦虑的时间里,我竟然开始读诗和散文了。读了余秋雨读泰戈尔,读了泰戈尔读李清照,读了李清照读《古诗十九首》。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只是觉得读他们的时候,我能暂时不那么焦虑。以至于以后焦虑过头的时候,我就会想起他们,想起余秋雨笔下不断突围的苏轼,想起泰戈尔诗中变来变去的小孩儿,想起李清照的诗与酒,想起“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我读书的时候,到底在读什么,不同的状态下似乎有不同的答案。但无论是哪种状态,书籍都为我打开了新的世界,让我从自己的烦恼中暂时脱离出来。或许正是这种体验让我对书有一种割舍不掉的情感。
ps.又一个不知道该写什么,拿以前的文章应对日更的日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