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读了四分之一,读到了这篇文章,才开始理解网上吹捧这本书欣赏刘瑜的书评人们。作为一个在美国当了五年学生的人,倒希望自己早一些读到这篇文章,因为在其中刘瑜对于交友圈子以及交友带来的“温暖”和拿走的“自由”的阐述,都把我几年来的抽象的表达不出的内心挣扎化成了具象的文字。我一边读,一边highlight,读了一句又一句,脑子里想的都是“对啊对啊就是这样的”。
“虽然很喜欢美国,但是大环境再好,你找不到自己的小圈子……仔细想想,有一个小圈子,固然可以互相取暖,但是结果往往是大家集体'坐井观天',越暖和也就越觉得井口那块天空就是整个世界。圈子圈的太久了,就不自由,总觉得'圈委会'的成员在虎视眈眈地审查你的言谈举止,温暖也就成了压迫。”
读到这里好像刘瑜是在拒绝这种抱团取暖的小圈子,但文章接下去继续提到了小圈子对圈子里的人的认知能力的维系,但也辩证地指出了这种“集体性”会让思维有束缚。而刘瑜在文章最后撇下了认知水平,单纯地指出了自己对温暖的需求和对孤独的恐惧。这或许也是人类的群居本能使然吧?
关于intimacy和交友圈子,我想起了前不久和一位我很敬重的教授的谈话。她非常赞同Susan Cain在其书Quiet: the Power of Introverts中提到的对于内向和外向者的区分。Susan指出,最重要的根本区分,是什么样的社会行为能给你补充能量。外向的人,在工作了一整天疲乏不堪的时候,只想约上三五个朋友去喝一杯酒;而内向的人却会选择回家独自看一部电影。但这并不代表内向的人不需要朋友,只需要独居。这个社会是建立在信息交流共享上才得以发展的,或许靠阅读书籍报纸网络平台可以完成信息的输入,但只有交谈才能实现信息的交流。所以我认为,任何社会人都需要朋友,但是否要和一些人抱团成小圈子,就是各人自己的选择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