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因为太喜欢,诗人没删掉,没想到后来竟一语成谶

因为太喜欢,诗人没删掉,没想到后来竟一语成谶

作者: 一藻 | 来源:发表于2019-05-11 17:37 被阅读0次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一看回目,就知道灯谜和人物命运的遭际有关。在贾府鼎盛时期,作者便开始在书中为贾府的没落和人物的悲惨命运埋下了不安的伏笔。

    “往下再看宝钗的,道是: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打一用物。(谜底是竹夫人)

    贾政看完,心内自忖道:‘此物还倒有限,只是小小年纪,作此等言语,更觉不祥。看来皆非福寿之辈。’想到此处,甚觉烦闷,大有悲戚之忧,只是垂头沉思。”——《红楼梦》

    时值元宵佳节,又逢宝钗生日,贾母喜她素来稳重和平,一时高兴,招呼大家凑份子为她举行生日宴会。本来喜上加喜的事情,让平时不怎么喜欢和儿孙辈们亲近的贾政也参与了进来。可是,却落了一心烦恼。

    当时本无意,谁想后来竟一语成谶。

    一语成谶( chèn):指将要应验的预兆,一般指一些“凶”事,不吉利的预言。人是灵性的,对于将要发生的事情,似乎总会有一些感应。而事后往往证明,这个感应绝对不是无缘无故的。 今天介绍的这首诗,就和一桩“诗谶”案有关。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

    ——(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洛阳城东的桃李花,随着风儿飞来飞去,不知落入了谁家院?洛阳女子容颜美丽,独坐院中,看着飘零的花,暗自叹息。今儿个花落凋零,明年花开的时候还有谁会在?

    连那长青的松柏都变成了柴薪,连那桑田也变成了大海。过去在这里赏花的人已经不在,而今天的人也还在风中独自对落花叹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请转告那些正值青春年华的美少年,应当怜惜这半死之人的白头老翁。你别看现在这个白头翁可怜,他曾经也是俊俏的美少年。这白头老翁曾经也和王孙公子们在落花树下,轻歌曼舞,共赏芳华。

    亦曾像东汉光禄勋马防那样以锦绣装饰池台,又如贵戚梁冀在府第楼阁中到处涂画云气神仙。如今老人一病在床,无人问津,过往的欢乐都去了哪里?美丽的容貌能保存多长时间,转眼,便鹤发乱入丝。古往今来的歌舞之地,也只剩下黄昏的鸟雀在空自悲啼。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诗人刘希夷(约651年-约680年),他不仅貌若潘安,而且属于少年得志的才子。他于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进士及第,时年只有25岁,但可惜的是,这么一位少年才子,不到30岁的时候,就被奸人所杀。

    刘希夷擅弹琵琶,其诗多写闺情,辞意柔婉华丽,且多感伤。据说诗人在写《代悲白头翁》这首诗的时候,写到“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时,顿感不详,稍微犹豫了一下,又继续写下去。

    待吟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更觉不安,仿佛预示着什么祸端。本想删掉,却怎么都不舍,最后还自嘲了一番。可万万没想到,竟然一语成谶。

    其实,这不过是传言,难辨真伪。但是,诗句有了故事,便更加的生动。不知道是诗句创造了故事,还是故事成就了诗句。

    古人往往感怀于自然的雄伟壮丽,但是,同时又哀叹生命的短暂。更常常借用落花,悲叹时光短暂,青春易逝。

    写到此处,不禁想起了一些——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水流花谢两无情。”

    “无可奈何花落去。”

    ……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因为太喜欢,诗人没删掉,没想到后来竟一语成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kffa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