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8-02-27

2018-02-27

作者: 天云博士 | 来源:发表于2018-02-27 06:55 被阅读22次

决策的力量:1/5

20180226

《决策的力量》

认知迁移过程:先得出某领域的结论,然后小心找出符合逻辑的底层规律(其中可能需要很长时间的在别的领域的小幅尝试验证),接着试着迁移至其他领域探讨适用性。

感悟:知识迁移的能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举一反三的能力,我正在试,将自动化领域的知识迁移到育儿中去~

(2)意图——行为差距产生原因之一就是人脑的局限性~~~对信息的处理速度。

人脑大约每秒钟能接收约1000万比特的信息,但人脑每秒只能处理约50比特的信息。

感悟:接收太多,处理速度跟不上,导致信息的选择显得非常重要。

这和想的太多,做的太少,有异曲同工之处。

(3)你想改变他人的行为,就不一定会试图扭转他人的意愿,只要集中精力找到方案去激活他们在这件事上的注意力,一切就能迎刃而解。

感悟:将自己关注的事情从别人众多接收信息中抽出来,引起集中注意进行处理,或许是找话题的一种方式~~

(4)人究竟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

我们专注在某个点上,且这个点对我们十分重要时,人基本是理性的;而当对某件事的判断游离出了我们的关注之后,我们常常会做出违背自己真实意愿的事儿来,那就是非理性的。

大部分我们所做的、所想的、所感受的,都不受我们所谓的主观意识的控制,那些有意识的自我只是大脑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

感悟:人的理性与非理性与事情相关,这是非常有意思的结论~~注意力经济是让大家非理性吗?或许当下更应关关注理性的思维方式,将有限的注意力放到真正关注的事情上~~。

决策的力量(2/5)

(1) 标签远比事实重要

结论:对很多人来说,“让别人知道自己是谁”的需求可能比“事实上自己是谁”还要重要。

案例:2006年春,美国喜剧中心频道播出了《南方公园》第10季第2集:《洋洋自得的警告》。在剧集里,混合动力汽车的车主们往往表现出一种优越感,认为自家的车子优于那些汽油动力的、尾气排放较多的车子。剧中的主角购买了一辆丰田普锐斯轿车,无论开到哪里,都会高傲地将环保旗帜挂在车上,并要求他人予以关注,向他人宣传自己的车子有多环保。不久之后,他还发动了一个试图让南方公园里的所有人都购买普锐斯的运动。他的朋友们都很受不了他,于是他们一家就搬到了旧金山,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宣传环保。

事实是:这一集播出之后,普锐斯不仅成了环保主义者“御用”的车子,更成了大众的新宠。据《纽约时报》报道,在2007年第二季度,57%的普锐斯车主都说购买这款车子的主要原因是——它道出了我的心声。

对很多人来说,“让别人知道自己是环保分子”的需求可能比“事实上做一个环保分子”还要重要。

感悟:在互联网经济下,给自己贴标签是非常重要的。

其实每一个人,名字是一种标签,身份是一种标签,职业是一种标签,家庭是一种标签,甚至出身也是一种标签,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对自己到底是谁,有什么区别于他人的标签都没有认真的思考过。

要做成一件事情,必须让外界知道你就是那个圈子里的人。

以前的教育让我们没有勇气亮出自己,总觉得那就是谦虚,其实某种程度上是自卑。

(2)在决策时,实际大于抽象

结论:即使逻辑能力并不强的人,也可以通过“进化优势”——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潜意识——来解决问题

案例:桌上有一副纸牌,纸牌的一面是数字,另一面是符号,现在我告诉你这几张纸牌在印刷的时候遵循了一个特殊的规则,即如果纸牌的一面是偶数,那么另一面肯定是X。好,我洗一下牌,将4张放到桌子上,朝上一面分别显示:

纸牌一:8

纸牌二:3

纸牌三:♦

纸牌四:X

翻动两张就可以验证上述规则是否正确,请问你该翻动哪辆张呢?    

案例2:如果你的家里有4个儿子,他们都会开车。你作为家长要给孩子们制定一些规则,其中一条是,如果谁开了家里的汽车,那么用完后必须把油加满。接着你决定外出度假一周,并让你的朋友帮你留意一下。

等到度假归来时,你想知道孩子们是否遵守了家庭规则,你的朋友说,他给每个孩子制作了一张纸牌,纸牌的一面标注着孩子们是否用了车,而另一面标注了是否加满了油。她把纸牌放到餐桌上,朝上的一面显示如下:

小A:开过车

小B:没开过车

小C:没加过油

小D:加过油

同样的,你可以选择翻开最少的纸牌,看看是否哪个孩子违反过规则。

不同的描述,背后其实是相同的逻辑,但是测试的结果是,前者的正确率是25%,后者的正确率是75%。

所以,即便是逻辑能力并不强的人,也可以通过“进化优势”——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潜意识——来解决问题。

因此,如果你要做一项抽象的决策,一个好方法是可以把你的实际情况或近似的实际情况去代入,通常就能够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感悟:人类本质上是懒惰的。很多人对数学比较反感,感到数理化难学,实际上就是没有和实际产生更强的连接。

自己在讲专业基础课的时候,往往会碰到这样的情景:一个复杂的公式,如果把它用到实际的场景中来解释,学生就会很容易接受,如果单纯做解说,再详细学生也会不理解。

很多学生要求上课多讲例题,不讲原理,其实是有道理的。例题对应的实际,原理对应的抽象,没有深层的逻辑能力,原理对她们来说就是虚无缥缈的存在。

当我们想不明白一些问题时,不妨现实一些,再现实一些,然后将实际情况代入,或许就会有理想的解决方案。

(3)贴现与拖延——我们对现在的成本看的重,对远期的看得轻~~

很多人在很多时候都以为属于未来的那些“付出”没什么,自己很轻松就可以搞定,或者至少可以忍受,因此就算你把困难都按照现实列出来,他还是觉得没问题,但当真的做了以后,由于付出不打折扣了,但收益却还属于未来,还打折扣,因此我们就会觉得自己似乎坚持不下去了。

案例:1.今天给你100块。2.一周后给你105块。很多人可能会选择前者。

但如果换成:1.今年年底给你100块。2.年底加一周给你105块。很多人可能会选择后者。

健身谜团:举个例子,健身房,你要付出的努力是6个单位,而得到的收益是10个单位,这个时候你去办了健身卡,你觉得很划算,因为都属于未来,

而到了你真的要健身了,每天都要付出成本,但健身的收益却不明显,因为要明显显现的收益还是属于未来的,这个时候你就会产生拖延,由此健身怪圈就出现了。

感悟:

贴现与拖延,真的能解释很多问题。

我们每天都在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因为紧急的事情貌似都现成的收益,而重要的事情的收益在未来,所以打了折扣,做起来也没有动力。这就是成功人士和平凡人士之间的差异。

最重要的事情往往会被最紧急的事情占了上风,就是因为延迟收益让重要失去了色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8-02-27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kfpx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