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道德经》第十七章

《道德经》第十七章

作者: 追梦CEO | 来源:发表于2020-07-07 20:56 被阅读0次
    太上,下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
    百姓皆谓:我自然。        《道德经》

    译文

    最高明的统治者,人民只知道他的存在。

    次一等的统治者,人民尊重称赞他。

    再次一等的,人民畏惧他。

    更次一等的,人民轻视他。

    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自然不信服他。

    统治者悠闲自在,不随意发号施令,等到事情办成功了,百姓都会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解读心得

    1.本章中,老子说明统治者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只有无为,才能做到无所不为。这就是要统治者顺道而行,施无为之治,自己省心省力,百姓也能自治。这样,各得其所,各就其位,各行其事,各得其安,从而使得百姓安居乐业,国泰民安。这就是“太上”君主治国之王道。

    2.“太上”之王道,就是顺其自然,绝不勉强从事,绝不强加于人,而是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行事,自然能事半功倍,做到无为而无所不为。

    3.虽说谋事在人,我们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但成事在天,很多努力也许是勉强的、徒劳的、不必要的。所以,无论为人还是处事,我们都要明白顺其自然的道理,不勉强为之,不强加于人。这样,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

    经典故事

    刘伯温功成身遂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刘伯温立有汗马功劳,受到重赏高封,但他却多次上书请求告老还乡。为什么呢?

    原来,他深知“可共患难却难同富贵”的道理。他请辞,是为了避免卷入官场斗争之祸患,为保身安泰,安享晚年。

    在他自己看来,少年时所立下的报国之志已经实现,自己位至开国功臣之列,也已经到头了,别无所求。而且,自己性格豪爽,刚正不阿,疾恶如仇,直言快语,曾为朱元璋出谋划策,但同时也无形中得罪了不少人,像宰相李善长、胡惟庸等人。而且,就是在朱元璋面前,他也经常直谏不讳。所谓“伴君如伴虎”,谁知道哪天龙颜大怒,自己的性命就难保了。宦海浮沉,高处不胜寒,不如一介平民,踏实过日子来得坦然。所以他决定尽早从官场旋涡中抽出身来,激流勇退,告老还乡,过悠闲的平民生活,乐得清闲快乐。

    经他再三请辞,朱元璋同意他告老还乡。于是,洪武四年二月,刘伯温回到浙江青田南田山(今浙江省文成县)故里。

    他在乡下每天读书吟诗,饮酒下棋为乐,谢绝与官府的一切来往,静心修养,悠哉乐哉。由于刘伯温头脑清醒,有自知之明,深知潜在的危险,所以决定“悠兮其贵言”,并“功成事遂”,过与世无争、自然无为的晚年生活,才避免了杀身之祸。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第十七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kfsx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