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要聊的是一本与大脑有关的书,即《剑型脑和盾形脑》。我们每个人都一样,从出生开始就需要面对生存的压力。一己之力是如此薄弱,根本无法抵挡外界带给我们的压力。
自主神经系统的两个分支即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压力是人体内在的平衡感遭到破坏时所产生的感受。”
本能地避开飞速而来的车辆,也就是来不及思考就必须对压力做出回应的状况,激活的是人体的交感神经系统。
这种压力急迫、会使人肾上腺素飙升;而持续存在且强度不大的慢性压力,则会让人变得长期焦虑、抑郁,甚至患上一些难以根除的慢性病。
总之,压力就是会让人打破内在的平衡,动摇稳定的状态。也就是说,本质上人们都在追求舒适感。但不同的人遵循的方式,想要获取的舒适感的方向是存在差异的。
有人贪图眼前享乐的机会,也有人会抑制自身的欲望来获取长远的舒适感。在做法上,无非就是持续寻找增加或减少刺激的方式。
人们面对压力时不同的回应方式,刚好可以区分出我们的大脑所属的类型,剑型或盾型。本书就是在探讨这两类人的行为渊源与差别。
二者的行为动机都是为了缓解不适、重获原本的舒适感。区别在于他们感到不适的原因,和应对压力时做出的回应方式。
我们偏好沉思还是更爱追求感官刺激,注意力指向内部还是外部,都是我们从小就习得的。与其相关的构成因素也非常多,比如成长环境、父母如何应对情绪、再比如饮食习惯等等。
在本书中,作者将大脑分为盾型和剑型两种行为模式。人性的本质中就存在着两面性,并不是每个人的行为都只遵循盾型或剑型。
但我们还是可以获取到一些盾型和剑型大脑的特点。这部分可以直接看图片,我就不做摘抄了,没意义。
我记得之前在其他书中看到过一种说法,如果我们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由副交感神经支配,那么在情绪上也会相对稳定。
反之,则情绪的基准线波动性也会较大,很多时候都会比较冲动。前者更倾向于盾型人格的行为,后者倾向于剑型人格的行为。
剑型人格的行为特征过多的人往往做事时容易冲动、不加思考,或是不计后果,同时在面临需要承担后果的状况下,他们也很容易焦虑、感到压力倍增。但这些说法也不是那么绝对,还要根据不同情况做详细的分析。
换句话说,人们接受一种大脑类型的主导,但具体行为和决策动机依然是由两种大脑类型共同作用的因素所致。
另外,吃过多精加工的食品,也会对大脑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比如大脑会在寻求更多新鲜及刺激事物的满足感上不断加码;从健康的角度出发,多吃天然、未经精加工的食物,还可以帮助有效减重。
神经可塑性得到提高时,大脑中的压力水平才会逐渐下降。我们的大脑会按照自己的偏好去运行。说得直白点,就是我们需要改掉那些影响我们压力水平的行为习惯。
尽管人都在追求舒适感,但我们可以通过改变习惯、改变原本的行为模式、调整饮食来提升自己的适应能力与接纳未知事物的方式来扩大自己的舒适范围;也可以一直在强化目前的状态,以确保什么都不发生变化。
只不过长远考虑后者并不会令我们长期感到舒适,反而会增加我们感到压力和焦虑的概率。
相对有可能改善我们行为模式的方法之一,就是全面调整生活方式。比如每周运动150分钟左右、每天散步、减少久站或久坐、限制摄入精加工食品、睡前3~4小时禁食、确保大多数时候能在晚上10点钟入睡等。
健康的生活方式,会让人身心愉悦,这种体验很容易被延续下去,久而久之,神经的可塑性以及压力水平也就逐渐得到了调整。
对于书中提出的以不同类型为主导的人,在哪些情况下会出现怎样的表现,我并不完全认同,因为在分析行为模式及脑回路如何起作用这类问题时,尽管我们可以找到清晰的答案。
但具体到每件事,不同大脑类型的人是如何做决策的,哪有那么绝对的说法。并且修正行为模式后,我们的大脑思维也会变得不同,也不必去分析每一种行为的具体表现。
所以阅读的时候还是尽量关注原理、动机、科普的部分,这样捕捉信息时也会相对可靠一点。书中在不同章节里都列举了具体的案例,以及对案例中的对象给出了咨询建议。
其实读任何书籍,都可以酌情记录一些我们觉得有趣的、可以拔高我们认知的信息,但不必把自己的行为都拿来对号入座,只要了解自己的行为模式,明确的哪些行为属于哪种类型,以及如何有效对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行干预即可。
所以最终我们的目的是要掌握如何维持大脑原本的优势、保留有益的行为模式,同时逐渐替换掉无益的行为习惯,从而使我们的整体生活更加平衡和有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