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是杨绛先生92岁高龄时完成的长篇回忆散文,时值丈夫钱钟书先生去世四年,爱女钱媛去世五年。书中回忆了一家三口曾经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点点滴滴,读来朴实无华,却又动人至深。该书的最初设想,是一家三口各写一部分,钱瑗写父母,杨绛先生写父女俩,钱钟书写他眼中的母女俩。到1996年10月,患病的钱瑗已经非常衰弱,她请求妈妈,把《我们仨》的题目让给她写,她要把和父母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写下来。躺在病床上,钱瑗在护士的帮助下断续写了5篇,最后都不能进食了,还在写。杨绛见重病的女儿写得实在艰难,劝她停一停。这一停,钱瑗就再没有能够重新拿起笔。
抗战胜利后,约1946年,摄于上海 1950年清华校庆日,摄于清华大学新林院宿舍。 1980年,钱媛在英国大学进修2年后回家。97年爱女去世,随后98年杨绛的丈夫钱钟书逝世。在人生的两位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绛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家庭63年的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 《我们仨》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我们俩老了》 、 《我们仨失散了》 、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
第一、二部以一段梦靥般的古驿道之旅开头的。第一个梦"我"梦见钟书自顾撇我而去。"我"大声呼喊,连名带姓地喊。喊声落在旷野里,好像给吞吃了似的,没留下一点依稀仿佛的音响。彻底的寂静,给沉沉夜色增添了分量,也加深了"我"的孤凄。感觉到了老人内心极度的恐慌,那份对家人的珍惜与不舍都出现在梦里。第二个梦是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家人在古驿道上的相聚与失散,正是一个家庭真实的写照。一边是老伴儿,一边是爱女,无能为力,却又想寸步不离。年迈的老人惶恐的走在人生的驿道上,奔波于双双病重的丈夫和女儿之间,爱女的先行一步已是对人生的重大打击,而爱侣的日渐衰弱更加让她心绪难平。
其中有一段印象特别深"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这种矛盾的心情对于杨绛先生是万般痛苦的抉择,几十载风雨相伴,相亲相爱的三口之家只留下了这位老人。她说:"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
第三部分杨绛回忆了三个人在一起生活的细枝末节,用平淡朴实的语言描绘出他们从1935年两人婚后,63年的风风雨雨。无论怎样,两人相濡以沫,相知相惜。钱钟书的拙手笨脚,肯委屈、能忍耐以及钱媛的善良、包容、聪明、能干、正直都在杨绛先生传神的笔下活了。老来相失,世间至真至诚的爱情,都敌不过世间。总有一个人要先离开,留下另一个人在这个孤清的世界上,将那些美好的记忆反复回想。在书中感受到的是一番别样的温馨和睦,夫妻举案齐眉,父慈子孝,与世无争。他们一家人,堪为现代家庭的楷模。钱钟书给杨绛题赠:“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作为妻子,作为母亲,杨绛无疑是最中国的“贤妻良母”。 因为在她眼里,钱钟书永远是最好的丈夫,阿圆永远是最好的女儿。字里行间,全是情意融融。
生于优秀,归于优雅,杨绛先生从容优雅的生活哲学是浮躁世事下难得的一股清流,向世人展现了一种别样的女性之类,为所有渴望拥有心灵力量的女性,提供了学习的典范。不管你想成为怎样的女人,或正面对世间何种烦恼,你都可以从杨绛的身上获得改变的力量,把自己变得更好。愿在年轻的生命里,遇见一个有趣的灵魂。 珍重眼前人,爱惜眼前事。愿像杨绛先生一样做一名淡定从容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最后附上喜欢杨绛先生所说过的一段话:“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壮阔,到头来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然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