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读书
独处,智慧人生的必修课 | 《人生智慧箴言》

独处,智慧人生的必修课 | 《人生智慧箴言》

作者: 雷陶陶 | 来源:发表于2018-03-11 12:49 被阅读212次

    01

    知乎有一个问题:怎么宠男朋友?

    最高赞答案是:每天给他留一两个小时自己呆着,他会很开心。

    这个答案反应了很多男生的心声。更有趣的是后续,一些女生似乎对这个答案不太满意,在微博上@她们男友,期待得到这样的答案。

    不过仔细想想,你真的愿意与一个没有独处需求的人建立亲密关系吗?

    其实无论男女,都需要高质量的独处时间。再亲密的关系,也需要保持个体的相对独立,否则就容易掉入“依赖-控制”的怪圈之中。

    叔本华在其流传甚广的《要么孤独,要么庸俗》一文中就着浓墨探讨过独处对人的意义。

    此文出自叔本华的哲思随笔《人生智慧箴言》。不同于叔本华其他哲学著作的抽象深奥,这本凝集其对生活体悟的书,语言平易,保罗万象,而又不失深刻的洞见。

    我读的是李连江老师的译本,李连江本人是著名的学者,他的译文流畅隽永,可读性很强。

    李老师毫不吝惜自己对此书的赞美。他在自己公众号中称这本书为“青年的药、中年的酒、老年的茶”,也将这本书视为他最近几年“最珍视的知识产品”“自诊的药典,自疗的药店”。

    我曾凭着只言片语对叔本华抱有偏见,读罢此书,才深刻体会到他熠熠闪耀的精神之光,开始理解,他的“悲观”其实是一种平和,他的“孤傲”彰显着其独立的人格。

    本书涉猎甚广,探讨了人生诸如财富、健康、工作、为人处世之道、精神生活等各方面的主题,而作者对“独处” 的思考也一直贯穿其中。

    成年后,我越来越体会到独处的乐趣,这本书让我又重新好好思考了它的的意义,以及我们需要怎样的独处。


    02.什么最重要?

    叔本华在开篇就列出了人的三种属性:人之所是、人之所有、人的形象。

    “人之所是,指的是人的广义上人格,包含健康、体力、外貌、性情、道德、心智等方面。

    人之所有,指人身外所具备的各种财富和财物。 

    人的形象,是指一个人在别人眼中的样子,别人对他的看法。”

    这其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

    叔本华坚定地认为,“人之所是”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最重要的。我们的品格、意志、理智、健康是始终伴随我们的,对我们的影响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它不受外界命运的摆布,别人无法给与,谁也无从攫取。

    叔本华用大量篇幅探讨了财富以及名声的本质。但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们都是社会环境制造出的幻象,干扰了我们的理性判断和对世界的感知。

    而我们大多数人过分看重“人之所有”(我们的财物)以及“人之所是”(他人的看法)——我们活在别人的期待和看法里,活在广告制造出欲望泡沫中,活在传媒营造出的现实里……

    诚然,人被称为“社会性动物”,但每个人终究也是独立的,是人的价值所在。

    或许,迈向“人格独立”的重要一步,就是认识到“人之所有”“人的形象”的脆弱和飘渺,从而不受其左右,而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在对自我人格的完善、能力的提升,和精神的充实之上。

    独处,能让我们暂时切断与外界的联系,屏蔽喧闹的杂音,恢复自身的理性,感知真实的世界,获取自己独立的判断,去聆听内心深处的声音。


    03.独处,通往“幸福”之路

    人人向往幸福。那什么是“幸福”?这个问题答案因人而异。叔本华给出的答案显得有些悲观:

    “人们的幸福时常面对两个敌人,一是痛苦,一是无聊。愿望得不到满足,痛苦窘迫产生痛苦,而平安富足容易则滋生无聊,人生其实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摆动。”

    萧伯纳也说过类似的话:“人生又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

    这种观点看似悲观,细想也不无道理:当我们愿望得不到满足,追求彼岸之物时,就会被焦虑和不满的情绪笼罩;当我们所有愿望得到满足之后,不再有压力和目标,就可能产生厌倦和无聊之感。

    难道幸福真的无处可寻吗?叔本华在书中给出了一剂解药:我们不要一味追求欲望得到满足,而是追求无痛苦的状态,平静、精神充实就是”幸福”。

    追求外在财物和感官刺激,哪怕是暂时得到满足,也会稍纵即逝,况且这条路也是无止尽的。追求“无痛苦”,降低了期待,也会拥有更平和的心态。

    当我们免于物质匮乏和需求不满的痛苦之后,防范“无聊”的方法就是让精神充实。

    在叔本华看来,精神充实是一个人所能获得的最大的享受。

    “面对同一个事件,在聪明智慧的头脑中妙趣横生,在平凡庸碌的脑袋里则平淡无奇。”

    “最高级、最丰富、最持久的享受是精神享受。我们年轻时往往上当受骗,认识不到这一点。获得精神享受,主要靠心理。——由此可见,我们的幸福在何等程度上取决于我们之所是,取决于我们的个性。然而,多数时候,我们只考虑我们的命运,只考虑我们所有,或者只考虑我们的形象。”

    幸福属于内心宁静,精神充实,能够自足自乐的人。幸运的是,这样的状态通过自身努力,无需依赖他人就可以达到。

    回想一下,你人生中一定有这种不依赖他人美妙体验,它不依赖于外界。这种乐趣蕴藏在你对客观世界真、善、美事物的纯粹兴趣之中,也在你独立而积极的创造之中。

    有丰富的精神世界人,无惧孤独,喜欢自己,也能够和自己好好相处。

    我特别喜欢《生活大爆炸》里,Sheldon在Howard 婚礼上的祝福:“我祝你们在对方身上得到的快乐与我给我自己的一样多。”

    但独处并不意味着让你沉溺于孤独之中,始终独来独往。

    事实上,能够体会独处的乐趣的人更可能与他人相处得更好,也更能够尊重他人的自主性和独特的价值。

    相反,如果把快乐和安全感寄于他人身上,结局往往会让人失望。那些疯狂“催婚催育”的父母,他们往往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很难自得其乐的,他们把自己的快乐寄托于子女身上,认为个人的价值不在自身,而在关系之中,在父母、子女、伴侣的角色之中。

    我一直相信:能自得其乐的人,也能应对世界的复杂;能与自己好好相处的人,也能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


    04.做回自己,完善自我

     生活就是舞台,不管是否愿意,我们都扮演着特定的角色,需要做着符合他人期待的事情。

    这个过程难免有很多力不从心和身不由己。而独处就是生活后台,在这里没有观众,没有指令,你可以写下农庄,完全放松下来,把自己交给自己,做回自己。

    越来越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肩上的责任越来越大,真正属于自己的独处时间也越来越宝贵。

    但并不是每个人的独处,都能够获得宁静充实的感受。有人感到自在充实,有人会感到孤独无聊,想要逃离这种状态……

    “在孤独中,人人独处,自身拥有之物就彰显出来。

    独处像一面镜子,反射出我们的状态,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

    我自认为是喜欢独处的人,一个人待着让我很自在,我有很多能自得其乐的兴趣,也需要在独处中积蓄能量。幸运的是,我的职业也让我有很多自主安排的时间,家人也很尊重我的独立空间。

    即使如此,但当我仔细审视自己的时间安排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很多时候,我也并没有把时间用在我认为最有价值、最能给我带来快乐的事情上。有段时间我用手机应用 moment 统计过,口口声声说着很忙,我每天至少花了3-4个小时在玩手机(刷微博、微信、看视频)上。

    我发现自己并不是一个自律的人,认识和行为之间存在鸿沟,于是我又慢慢调整自己的状态。

    我无意比较兴趣的高下,但对我来说,带给我最好独处体验的让我能沉浸其中的兴趣,以及创造的过程。这能让我忘掉时间,感受到“心流”。

    适当时间刷手机、玩游戏、看电视可以帮助我们放松,但这个过程我们只是被动地被信息填满,被动地做反应,没有调动自己的感官和心智。

    我有孩子的话,我对ta最大的期待有两点:除了要一个自得其乐的人之外,要创造社会价值。

    这两者都可以通过独处实现。

    要想创造社会价值,就需要具备某方面的才能,而个人的精神成长、能力提升,行动和创造的过程注定是孤独的前行,是他人无可替代的。我的生活经验告诉我,独处是绝佳的成长机会。

    纵观历史,那些伟大、独特、最富创见的作品往往诞生于孤独的探索之中。

    梭罗为践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离群索居、自力更生,写出了《瓦尔登湖》;

    康德一生居住一个小镇,每日独自思考、散步,在孤独中仰望星空;

    伍尔夫说,“女性要想写作,必须有五百磅的收入和一间带锁的房间;”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比尔盖茨就保持每年闭关两周的习惯,在这两周里,切断和外界的联系,潜心凝神思考企业和行业发展的未来……

    我们不需要成为这样伟大的人,但我们都可以在独处之中变得更加独立、自由、丰富,也越来越成为世界的一部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独处,智慧人生的必修课 | 《人生智慧箴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ktwf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