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新学期,成为“让看得见的美好真实可感”的获益者

新学期,成为“让看得见的美好真实可感”的获益者

作者: 花石冈 | 来源:发表于2022-03-11 11:56 被阅读0次

    新学期,成为“让看得见的美好真实可感”的获益者

    最近一段时间,和好几位校内外的教师聊到这两年的工作。幸福培育还算是有一道明显的分水岭的。校外的教师,吐槽的多,也真诚的多。校内的教师,很少有吐槽的,但内心里纠葛的却不少。积极适应,不吐槽固然是幸福的一个外显特征,但如果不能合理的消解“配餐”“课后服务”“小手大大手”各种加法带来的消耗,不能从生态上重新定位教师职业本身,生硬隐忍下的不吐槽,不过是一种伪幸福而已。

    近日,阅读臧校长推荐的《新学期,给教师的十条建议》一文,受益良多,无形中打开了一套解决“伪幸福”,让教师在新学期成为“让看得见的美好真实可感”的新思路。结合学习的情况,分享给幸福培育的各位同仁,希望每一位教师都能成为“让看得见的美好真实可感”的获益者,成为学校发展和个人事业发展的双赢者,成为真正幸福、快乐的人,成为能够滋养他人也能够获得足够滋养的幸福培育人。

    在繁重辛劳的工作中能保持身心健康的教师为数不多,带病工作似乎已经成为教师职业的特征。这是许多教育从业者的共识,然而,怎样才能改变和优化自己的从业生态呢?

    幸福培育坚信:幸福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健全的学生。所以,健康是幸福培育人的资格证。学校期待大家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舒展的内心,充盈的精神世界。

    还有一个不争的实事,教师真正的身心健康不应该是在疗养院、医院获得的。一个总希望在假期充电,在疗养院里治愈,在病床上修养的教师,身心健康对于他而言,只能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真正可持续的身心健康一定是在校园中自然获得的,一个不能在校园中享受和获得健康身心的教师,不会是一个好教师。

    学校每天都有两个大课间,这个大课间既是孩子们的,更是我们教师的。在这两个大课间里坚持每天运动一小时,才能健康生活一辈子。大课间,放下未完的工作,到操场上,和孩子一起接受阳光的沐浴,一起动起来,成就活力满满的自己。

    学校里有个两百多平米的教工活动室,教工活动室里有各种各样的器材和必要的场地。雾霾天气,大家可以在这里挥挥汗,因为健康是幸福培育的资格证,你在工作时间里提高自己的资格证含金量,绝对是天经地义的事儿。非但不会有人对此提出异议,你获取身心健康的习惯做法还会滋养你的学生和同事。用魏书生的话讲,用公家的时间锻炼自己的身体,这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儿啊。

    二、心态——是最好的治愈良药

    一个人是不是年轻,不仅取决于他的生理年龄,也取决于他的心态。心态,是最好的治愈良药。

    学校工会将解决学校大龄教师的婚恋问题列入十件实事之一,全校近三十位未婚成年教师,这的确是件不那么“幸福”的事儿。

    这其间,实际上有个心态的问题。教师工作无异是紧张、有强度的。是强输出型的。这个强输出迫切需要教师本人调整心态成为最善于学习的人,否则的话,一位教师早晚会伴随着持续、超负荷的输出而最终枯萎掉。以前所讲的“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可能就是这样的老师。但做教师的,不能只有这一种悲催的命运。

    什么是善于学习?

    幸福培育的臧喜荣老师便是我们的榜样,她是全区罕见的几个参与优秀教师延迟退休计划的老师。善于学习不是善于听课、善于读书,而是善于将自己置身在15%左右的陌生领域。早年,臧喜荣老师是年龄最大的博主,她在临近退休之年将自己放在年轻人中一起研究开博、写博。许多老师和臧老师聊起来,总觉得她身上总是充满着阳关,对什么事情总有一种试一试的心态。一路走来,用她自己的话讲自己是最幸运的人。从旁观者角度看,她是心态最好,最善于学习和主动接受改变的人。

    教师职业的高强度,决定了教师看待新事物、新领域的态度。用圈内人的话讲便是“可干可不干的事情——不干”。实际上,这是一种消极的心态,这种消极心态容易将我们固化在已有的小生态之中,容易隔绝新生态带来的滋养。以臧老师为例,写博绝对算是她当年可干可不干的事情,但她却选择了——开博。正是一路走来,这样的心态让她成为最善于学习的幸福培育教师,也成为最阳光的延迟退休者。有人开玩笑讲,臧老师延迟退休这五年,多收入了五十万。玩笑归玩笑,臧老师收获的幸福和充实,可能比这个更有价值一些。

    臧老师的心态秘笈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可干可不干的事情,时间允许的话要选择去干,去尝试。那是我们走进另一个领域,走入另一群人精神世界的唯一通道。这段话特别适合那些未婚、大龄,迫切需要找到自己幸福的另一半的教师。

    三、自我调节——让自己处在一个好的生态之中

    读师范时,老师告诫我们,将来不参与办公室的闲聊,更不要谈论你的同事或领导。谈论同事和领导往往会惹事生非,在鸡毛蒜皮、是非口舌等小事中纠缠不清、庸扰自己,更有可能会惹火燃身,在一些大事上自讨苦吃、委屈自己。

    老师当年之所以要这样告诫我们,他们是希望用自己的人生经验让我们少走一些弯路。其实,抛开小我不谈。李白讲“三万六千日,夜夜当秉烛”。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你选择看了一眼那些丑陋的、狭隘的、邪恶的事物,对于那些美好的、高尚的、向上的便少了看一眼的时间。我们接触深交的人之中,多了一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变少了一位无私的热忱服务者。选择什么样的人,选择什么样的事儿,最终都会叠加成我们不可逆转的人生。对于坏的、消极的人和事,能少一眼,便少一眼,这才是智慧的人生。鸡毛蒜皮、是非口舌,不值得也不配消耗我们有限的生命。

    自我调剂——让自己处在一个好的生态之中,还有另外一层意蕴。学生日常的学习活动,对于教师而言,是最重要也是影响交织时间跨度最长的生态。这个生态,我们不仅要适应它,更要从“让看得见的美好真实可感”的角度去优化和改善它。只有这个生态变得越来越美好,才能更好地滋养教师的身心。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陈伟红主任班学生的经典诵读,当学生的经典诵读对于部分教师而言还是一件“痛苦、揪心”的事儿时,陈主任早已将班上的经典诵读打造成了可以滋养每一个人的美好生态。这便是“让看得见的美好真实可感”。

    在陈主任的努力之中,到底是机械的、应付式的工作的付出?还是情感上的彼此滋养,是“让看得见的美好真实可感”的获益者?

    四、关爱学生——我们的立身之本

    对于真正高明的好教师而言,学生绝对是他一生所获得的最大的滋养源泉。

    当我们对自己所教的孩子头疼不已时,想一想,我们是不是在关爱学生还不够,或者做得还不够理性。毕竟,这一情境里,本该滋养我们的孩子却成为我们的负累。反过来,如果我们总是去帮助和关爱那些想要做些什么的孩子时呢?还会有这样的感觉吗?

    周五下班了,低年级办公室里叽叽喳喳聚集了十几个已经读初中的孩子,他们围坐在自己曾经的老师董涵科、郝玉梅两位老师身边,回忆着往昔,憧憬着未来。那些对孩子付出过关爱的老师,最终会被孩子觉察到。可能不是每个老师都有机会收获董涵科、郝玉梅老师那样的充盈,但只有懂得关爱学生的老师,才会收获教师的职业幸福。

    人与人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拉开差距的基本只有四层。一件有价值的事儿,你做了,我没有做,这是第一层。我们都做了,但你坚持做了,我没有坚持下来,这是第二层。我们都坚持做了,你坚持系统地做了,我只是零打碎敲而已,这是第三层。我们都坚持系统地做了,你把他做成了日生日长的生态,我呢只是一味地做,这是第四层。

    这四层之中,坚持不懈是唯一重要的一个要素。

    以文明袋为例,从“读书的培育人不丢字纸”,到人手一个“文明袋”,其间蕴含着每一名培育人的坚持不懈。在这件事儿上,四年级的张朝阳主任,不仅做了,而且坚持做了,现在正在坚持系统地做,他的周“工作分享”中,正在尝试将四年级的“文明袋”系统地做成一种日生日长的生态。

    六、脚踏实地——教师的职业标签

    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者的基本素养

    八、重新定义——是成为“让看得见的美好真实可感”的获益者的关键

    新时代背景下,教育的功能在被重新定义,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在被重新定义,学校工作的门类在被重新定义,唯有重新定义我们自己,重新定义我们的工作,才能真正成为“让看得见的美好真实可感”的获益者。

    一是将自己的根本使命从教书切换到育人。这一点,每一位教师都可以有自己的感受。却未必会真正有自己的自觉实践。教师教书的使命,主要在课堂上完成。为什么今天,除了课堂,越来越多的课外成为教师的“分内之事”。比如配餐,比如疫情防控,比如小手拉大手,比如课后延时服务。这些与教书没多大关系的事情,正在成为新时代教师的常态。再仔细想一步,这些“分内之事”似乎又与育人有着密切的联系。做好这些额外的“分内之事”,恰是在放大教师应有的育人使命。

    问题来了。课堂上教书这件“分内之事”没有丝毫的减弱,课堂外育人这些“分内之事”不断加强。教师难道是金刚不坏之身吗。如果只讲消耗和奉献的话,要消耗和奉献到什么程度?

    二是要分清课内课外。用课外的方式优化和滋养课内,重新定义我们的工作,才能成为赢家。课外是属于孩子的,让孩子自主、自觉、自发地健康成长是关键。教师是托底人,托着安全看护的底儿。孩子无论怎样成长,都不能以损害身心乃至生命为代价。教师更是激发者,是让孩子更加自主、更加自觉,让孩子课外的活动更加自发的那个“良师益友”。

    与此同时,课外与孩子越来越亲密的师生关系,也反过来让我们重新审视课堂。学习是孩子的事情,即便是在课堂上,学习也首先是孩子的事情。教师让孩子读书,孩子不想读书,那读书还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吗?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也需要重新定位。

    课外,孩子更自主,自觉、自发了,教师才不会消耗自己。才会在与孩子共同健康成长的同时获得生命上的滋养,才有精力认真做好自己的课内事儿。

    什么是课外?和孩子一块做好疫情防控,和孩子一块充分的活动,和孩子一起配餐,和孩子共同做好课后延时服务,这些都是课外。课外,就要用课外的方式,学生自主、自发、自觉是关键,学生自治,教师指导师特征。不能舍不得放手,不能亦步亦趋的抱着走。

    课外的根本目的是创造看得见的美好,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享受这些真实可感的美好。不重新定义教师的工作,便无法有这样的真实可感。

    特别想和大家分享一个学校操场上,间操结束后杜娇老师班的点评场景。杜娇老师站在旁边没有一句话,副班主任李恒老师举着手机在做摄影师,班上的“小先生”在有板有眼、斩钉截铁地做间操点评。

    教是为了不教,课外最好的生态,大概就是杜娇班那个样子。孩子们自主、自觉、自发地健康成长,有序而自然。教师在旁边,看着一棵棵幼苗拔节、抽枝,托好安全的底儿,看云卷云舒,获得片刻的修葺。然后在后来的课堂上精力充沛地成为最好的老师,成就最好的孩子。

    一个分不清课内、课外,或者课内、课外眉毛胡子一把抓的老师,绝对不是一个好老师。六年级的韩程远主任,承担着课程教学中心的部分工作,有较强的“学习”任务要完成,还带着六年级生态成长共同体。从工作内容上讲,绝对是所有感到“分身乏术”教师的代表,但我们看她总是抬头、挺胸、微笑的,总是乐观、积极、向上的。一方面,是因为她的素养、能力使然,另一方面也是她充分相信教师、相信学生,充分调动师生、家长主动性的结果。六年级学生的跑操,一周以前,还是学校批评的常客,上一周,却成了光荣榜上的常客。问她是为什么?她笑着说,都是老师和孩子们一块动脑筋、想办法的结果。

    是啊,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这是一个迫切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弄清楚的问题。如果不能相信师生家长,依靠师生家长,工作付出上不是为了师生家长。“幸福培育”必然是一个空洞的理想。反过来,相信师生家长、依靠师生家长,全心全意地为了师生家长,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困难是“我们的学校”所不能克服的!

    新学期,愿每个老师都能成为“让看得见的美好真实可感”的获益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新学期,成为“让看得见的美好真实可感”的获益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kycd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