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烟雨,扬州慢
<一>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金陵画舫雕栏,纸醉金迷之地,繁华喧嚣尽在水波青蓝的秦淮河两岸。几年前去的时候,正值隆冬,虽然没有早春鸟语花香、柳枝曼妙的嫩绿之感,却因为寒气雾蒙蒙的给整座城市添上一抹清冷的气质。夜暮时分,停驻秦淮,嗅一口文人骚客笔下江南繁华之都遗留千年的古典气息,即便耳边没有丝竹角羽的靡靡之音,看着两岸绮丽无比的雕梁画栋,青瓦白璧,仿若自己也走在朱自清先生笔下桨声灯影里的世界里。秦淮之美,其六朝金粉所凝及一身,暮色之后光影攒动,人声鼎沸间依稀诉说着过去建业的繁华与富饶。
这次故地重游又是冬季,河道两岸的矮树叶子像是急切要跟河水来一场约会,早早就投入其怀抱之中,留下干枯的枝干暗自销魂。再次踏上横亘在水面的的朱雀桥,景色依旧如初,两岸的店铺灯火通明,叫卖声不绝于耳,汩汩河水桥下流淌,习习凉风脸颊吹拂。可这喧嚣的夜,恰巧一只悬挂红灯笼的画舫划入我的眼帘,安静的不起一点涟漪,是否那时香君姑娘就坐在那里低眉拨弦弹唱《琵琶行》。朱雀桥侧乌衣巷,曾经的这里是东吴时期的乌衣禁卫军驻地,是东晋时期王谢两家子弟觥筹交错,高谈论阔之地,门庭若市,冠盖云集。而今的乌衣巷取而代之的是游人的探访,“寻常百姓家”的过路。
冷气吹过后开始冒起雨滴,不一会就下的淅淅沥沥,此时湖上雾气萦绕,营造出十里秦淮烟雨渺,璧画龙腾绿水灯船绕的旧时感。天冷加上夜深,游客渐稀,此刻的秦淮两岸大红灯笼灯光昏暗,月色朦胧得像那个年代的夜晚。
<二>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初识扬州这座城都是在文人骚客的笔墨之间。没有领略过扬州春风十里,卷上珠帘都不如的柳枝路,隆冬初次踏上这座城,也能体会到隋炀帝痴迷扬州的滋味。扬州,它少了大城市的繁忙与杂吵,多了份独有的清幽与古朴,让你的心能安静下来,步伐不由自主的跟着慢下来。
置身在87版《红楼梦》的拍摄地何园,像是瞬间穿越到了剧版的大观园里,如梦如幻,宛若刘姥姥初进迷了眼般四下乱看,不由内心感叹一句“这晚清第一园真是名不虚传!”。园内的亭台楼榭、古树名木随处可见,空中连廊四通八达,雕栏极其精致,阳光透过雕栏缝隙洒给萧瑟的冬撒下一片暖意。如果把何园比作是温婉端庄的大家闺秀,那么个园则是清秀调皮的小家碧玉。这位有个性的女子无时无刻都在展示着她的独有魅力。“个”园,取自竹字左半,庭院内各色竹子无不体现着它潇洒挺拔、清丽俊逸的翩翩风情。更让人惊奇的是个园的叠石之美,四景假山,春山艳丽,夏山苍翠,秋山空净,冬山潇惨。在假山间上下穿梭,四季万象,别有洞天。
慵懒的清晨,停驻在古运河边上的御马头店,冶春茶园,一座可以和广东媲美的早茶店。一份烫干丝,一份蟹黄包,喝着无限续杯的清茶,看着一侧慢慢流淌的古运河,听着吴侬软语的店内音乐,心情愉悦地度过用餐时间。下午时分,坐在青砖小瓦马头墙的东关街上吃上一碗藕粉汤圆,正宗的狮子头,扬州炒饭,也是人生一大乐趣。
游扬州,七分看景,三分吟诗。这个存活在各种美好的诗词里的古城,在李白一句“烟花三月下扬州”里引得无数诗人争相去,徐凝可惜的“二分无赖是扬州”将扬州的明月夜增添了朦胧而永远也抹不掉的诗意。青山隐隐,二十四桥,春风十里,玉人吹箫。扬州,这座让杜牧十年一晃如梦的城市,和他的诗词一样让人流连忘返,沉醉其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