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课堂拾遗(41)——课堂观察笔记

课堂拾遗(41)——课堂观察笔记

作者: 今生有缘528 | 来源:发表于2019-02-26 20:20 被阅读0次

        今天下午,有幸到梅垛中心小学观摩了一节五年级数学课,课题是《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执教老师用了一个小时的时间,对这节课进行了展示,我坐在第一组同学旁边,对其中两个学生:谢同学和钱同学进行观察,结合课堂观察和教师课堂流程,以及学生的学习表现,我认为借助三单进行课堂教学,教师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关注:

    一、时间分配

        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四十分钟内合理分配各个部分的时间,还要保证课堂学习的效率,就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分配,科学的安排。

        今天的课堂观察中,我们发现,老师用了62分钟才完成了课堂学习任务,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对于学生的学习实际来说,这个安排显然是不合理的,我们日常课堂教学也是无法实现的。

        在这节课上,老师的教学流程分为这样几个部分:

    1.交流预习单,了解预习情况,时间:11分钟分钟(有3分钟在课前)

    2.借助学习单,掌握学习内容,时间:42分钟

    3.回顾整理,揭示课题,时间:5分钟

    4.当堂检测,完成部分A类作业单,时间:4分钟

        从时间总量来说,总计62分钟,远远超出了一节课的时间。对课堂教学来说,做加法,体现为一种理念,做减法,则折射出一种智慧。如何将各个环节的时间合理压缩,又不影响教学效果,给学生展示交流的机会,就需要教师的智慧。

          第一环节:交流预习单的时间是可以压缩的。教师在课前,对此环节应有预设,比如第一题:关于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你已经有了哪些认识?学生可能会交流哪些内容?教师希望学生说到哪些方面?有没有重点?还是随机听取意见?作不作评价?对于第二题:解方程。是交流结果还是解方程的过程?依据?检验方法……这些根据预习单设置的问题,每题学生交流的目的,达到的程度、效果,教师是需要有相应预设的,可以发现,教师在学生的预习单上有批示,说明教师课前有检查,既然如此,教师应该针对典型问题有针对性的交流,不可任由学生自由发挥,让课堂宝贵的时间白白流失。

    谢同学的预习单
    钱同学的预习单

    整个教学最核心的部分,应该是第二环节,教师要合理安排里面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的时间。我观察的两个学生,其中谢同学花了不到三分钟就做完,

    谢同学第一轮交流时的学习单

    但是十分钟后教师才要求开始小组交流。此时钱同学还是没有动笔,第一轮交流以后,组内四个成员分别修正,

    谢同学第二轮交流后的学习单

    钱同学依然有困难,组内开始第二轮交流,直到第三轮交流过后,钱同学一直都没有写。此时又过去了6分钟。

    钱同学的学习单

    全班交流时,教师指名请戚同学交流,戚同学先说了一遍,见他说到画图,老师就请他到黑板上板演。

    戚同学交流学习单

        板演过后,教师请大家质疑。学生有提问,教师有追问,此处用了13分钟,然后再说明了数量关系后,教师又要求学生结合刚才的讨论。完善解答过程,用时5分钟,交流检验方法,要求,用时6分钟。这里的时间在很多重复交叉的内容里被白白浪费,使得课堂拖沓且低效,这在我们的课堂中迫切需要避免,为后续练习巩固的时间做些争取和调整。

    二、内容安排

        方程的教学包含两个内容——列方程和解方程。“列”方程需要的是建模,“解”方程需要化归。而本节课的内容是《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列”方程是这节课的核心问题。至于“解”这类形如ax±bx=c的方程,教师可以借助课前预习,对此类方程的基本解法形成认知。在预习单的内容安排中,设置了解方程,正是此用意。

        列方程的依据是数量关系,它是现实世界的一种重要建模,其中的相等关系就是方程,不相等关系就是不等式。今天这节课标题是: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这类问题所谓“稍复杂”,主要原因就是题目中有两个未知量,学生首先需要借助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选取其中一个量设为x,另一个量可以写成含有这个未知数的式子,然后再根据题目中另一个数量关系,也就是和的关系,写出方程。

        在内容安排时,教师学习单中设置了“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并根据合适的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学生在读题后,根据“水面面积是陆地面积的3倍”,可以分别画出表示陆地面积和水面面积的线段,并从图中清晰明了地看出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以及和为290公顷。但此处的“你会用“把得数代入原题”的方法检验吗?”这一内容的表述需要进行调整。其实,在课堂观察中,我们听到,有同学强调:是代入原题,并不是代入原方程,这两种说法是存在差异的,学生所强调的“原题”正是后来教师又本末倒置,重新回到题目中条件中的过程。

    A类作业单

    后续在当堂检测时,教师只选取了一道填空题进行练习,这道题只是对倍数关系的巩固和检测,对于这节课的主体内容并未进行巩固练习,所以无法达到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课堂学习,发展数学思维是关键,而就数学思维的教学而言,我们不应平均使用力量,而应在恰当的时机或场合下足功夫。

    三、介入契机

        数学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由已知慢慢孕育、生长新知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领悟、探索数学问题解决方法的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教师的引领,但教师的引领并不是包办代替,不是越俎代庖,同时也不是放任自流,任其发挥。

    学生质疑

        潘小明说:尽可能让学生发现并提出核心问题。为此,就需要教师更多的等待,更耐心的倾听,更智慧的介入。我们知道,课堂学习中,“问题”不仅是学生思维展开的起点,更是学生思维不断深入的主要动力。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借助同伴之间不同思考方式的交互作用,获得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发展数学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是每节课的目标。

          今天的学习中,教师在组织学生全班交流时,戚同学不仅说了想法,还画了线段图,学生在倾听以后,肯定会有自己的思考,会有所表达,但是教师没能做到耐心倾听,过早地介入了学生的交流中,让互动仅仅停留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出现了断层。

        同时,教师介入的问题也不恰当,没有针对核心问题给出相应的追问,一个“有几个未知数,怎么办?”把学生的思路打乱,整个交流气氛陷入了低谷。如果教师能再等一等,让学生在相互的交流碰撞中,对于倍数关系,和的关系理解到位后,再适当拓展:“除了设陆地面积为x,还可以怎么办?”学生在充分理解了这节课的内容后,教师及时以提升性的问题追问,将思维打开,拓宽视野,我认为才是教师介入的最佳契机。

        正如《基督山伯爵》结束里所说:人类的智慧就包含在这五个字里面——等待和希望。我们的课堂也是如此,它是播种希望的沃壤,希望的实现是需要等待的,但仅有等待还不够,我们在等待时还需要智慧的引领,才能激励、唤醒和鼓舞更多的灵魂,让更多的孩子在前进的道路上更快更好地成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课堂拾遗(41)——课堂观察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lbz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