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少平是落后农村平寒子弟的典范,读书伊始,他因为家境贫苦,再加上青春期的心理作祟,让他总是留在最后才去吃黑馒头,那种卑怯让他没有办法融入正常的读书生活,所以书中天使般的田家姐姐把他单独留在那里包吃一顿,他内心的感动达到极致。同样在这样的生活中,还有一位同类是赫红梅,即使在无言的交流中,也仿佛离得很近,因为是一类人。
然而,贫困的孙少平比较单纯,以为赫红梅的想法跟自己一样,同病相怜而心有灵犀,但是赫红梅却不是想着自立自强,想要通过榜上一个不错的人来改变自己的生活,被虚荣心牵头的青春,也为后面她远离孙少平做了伏笔,苦难的慰藉没有了之后给孙少平深深的打击,让他一度有辍学的念头,当然这个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读到这一段,我想起了一个朋友的一段类似经历,读书的时候,有过一段很穷的时间,穷到什么程度,大概就是跟孙少平一样吧,那会我们学校是刷卡制的,每个人自己吃多少自己刷多少,估计她穷到觉得吃得起馒头都是很幸福的,那时候自己也是留到最后,最后基本是没有菜了,所以直接打个三毛钱的饭,阿姨见没有菜了,就给我朋友一点汤,叫她以后早点,那时候很感动,也很心大的安慰自己,下次早点来。虽然有这样相同的经历,不过我朋友没有孙少平跟赫红梅的这样的插曲,也没有他那样的卑怯,而是笑着去融入集体,笑着去忍受,然后告诉自己撑撑就过去了。
再苦的岁月,终究还是有阳光的。
2018.7.2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