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日常行为语言,受影响最大的是什么?
我的理解,是儒家,是孔老夫子。
虽然进入二十一世纪了,虽然已经有5G、大数据、人工,但儒家的基本思想,一直深入中国人的骨髓。
儒家的核心思想就一个字,“仁”。
之前,我听说对“仁“的解释,说“仁”是一个单立人,一个“二”,两个人。像是母子俩人,像是怀孕的母亲对待孩子,呵护,包容,爱无私。
儒家提倡“仁者爱人”。
这样的解释未免陈义过高,不接地气,嘴上说说可以,真要落实,却是难上加难。
我最近看到的关于“仁”的解释,就更容易落地,更具操作性。
说“仁”,是两个人,他也和我一样,都是人。
我想要的,他应该也想要,我不喜欢的,他应该也不喜欢,。
反过来讲,我如果想办法成就他人,他人也应该会成就我。
推己及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几句话都是对“仁”的进一步阐述。
还有孟子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还有三个字,“让,厚,平”来解释“仁”,现代人也许更能理解和接受。
多一个字“让”,让着别人,能把好处分别人一点,不要好处得尽,吃干耗尽。
第二个字“厚”,厚道,受了委屈,忍忍。得了好处别卖乖。吃了亏,当成福。
第三个字“平”,平衡,中庸,别过分别打瞎子,骂哑巴,挖绝户坟,敲寡妇门。别欺负弱者,甚至护着点弱者。不要在自己有能力,有资源的时候,把好处全占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