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自古以来有争议。我认为人之初,性本善。
我国五千年文化,遗传着许多的神话故事,例如: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等……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是神之子,我们也是有炎黄子孙的称号,所以心中便回有神性,所以心中的善也是由出生而才有的。
有人说:孩子在小时候需要妈妈的照顾,而又不会表达自己的意思,便会哭闹。在许多的时候,会不知道轻重去吃饭,让母亲感到疼痛。但他们却会认为孩子是不懂事,有私心。只是孩子是需要照顾,而哭闹是一种他们的语言,是一种生理的反应,并不是孩子有私心。当你们给他们什么知识,什么环境,他们便会吸收,做出什么行为。他们如同白纸,你在上边画什么,他们便会是什么,长大的人做坏事,有一部分是环境,教育等原因,但却也逃不出他的童年。一定会有一部分童年的时光影响。所以会有那么多的人做错事。性善可以抓住人之初时,没有自己的意识和价值观,他就是一张纯净的白纸。
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每一个人的恻隐之心,仁智勇都是我们天生固有的,也又会有后天的精确知识的培育,我的潜质一定是天生具有的。而英国哲学家休谟在其著作《人性论》提及“人天生是自利的,但绝不是自私的”。这个便是为什么我们会为自己着想,因为我们要生存于这个世界上,便需要一切的自助来帮助自己。我们的最高的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的思想。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美好的理念思想,事物。因为心中的美好,心中有善。
孟子在战国的中期,还是会有礼仪的的存在,虽然没有在春秋时期的礼仪存在的多,但是还是有的,所以孟子会提出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在告子的时期,已经是在战国末期的时候,那个时候每一个人,国家都在想尽一切的办法去占的王位,一统天下。已经没有那么多的礼仪了,而是成王败寇。不如春秋时期的战争,当对方还没有做好准备是不会打的。每个人打一次,都是有礼节的。所以他们在不同角度,不同的时期,所以会不同的观点。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人之初性本善是一种对待人生的一种态度,你心中有什么便会看到什么,心中有善,便会看到善,心中有不美好的,便会看见不美好。所以满怀着一颗美好的心去看待世界,世界会美好。所以宁愿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的是真实的。
所以善经过万事的洗涤和锤炼,永存在我们的心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