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篇文章,认识了一个名词: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认为,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哪怕自己根本不是这种人。
这个巴纳姆效应的别称就是星相效应,看到这,大家应该也都猜得到,为什么你每次看星座性格的时候,总是觉得好准哦,这说的不就是我嘛!
在我看来,巴纳姆效应算是一个从众效应吧。这种效应阻碍了个人自我的认知,使得人在探索自我的过程中总是被非自我的认知所阻碍。
我觉得自己活了这么久,依旧是不清楚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要追逐的是什么事物。于是尝试想要客观地认清自己,从多个维度,运用多种分析方法,但是还未曾正确认清自己。
在各种分析方法里,有一种叫态势分析法,又称SWOT法,这个方法广泛应用于各种竞争分析。这种方法虽然可以很明确的指出自我分析时的要点,但是用于自我分析却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人是会变的,所以优势劣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分析的方向不同,目的不同,SWOT方法分析出来的结果也不会一样。网上很多都是用的这个方法来分析自己,若定位为职业分析的话,这个方法还是很好的。
但是很显然,我并不满足于用这个方法认识自己。于是,我开始打算从心理学方面出发寻找自己。心理学上认识自我一般是通过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也就是吾日三省吾身和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两种行动来对自己进行分析,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分清楚自己的优缺点,自己对照自身分析的同时,参照别人的行为,对应看自己更倾向于学习哪种性格的人的行为和性格,从而判断自己内心缺少的是什么。
我还看到一种分析方法是探讨现在的你的性格是怎么形成的,从中去认识自己。是的,这的确是一个认识自己的好方法,这个方法只能让你意识到现在的你的性格是怎么形成的,但是以往发生的影响你性格形成的事情是你没办法改变的。显然这有助于你正确的认识你自己,至于这对你的影响到底有重要,就看你分析到的影响你性格的事件对你影响是积极地还是消极的,消极的影响事件现在的我要怎么把影响降低。
以上的方法都会导致自己给自己贴标签,什么性格内向,什么喜欢交朋友,喜欢聊天,开朗之类的标签,其实都是你自己给自己贴上去的。有时候这些标签并不代表着真正的你,还记得文章开头的说的巴纳姆效应么?这些标签只是你日常对于自己的一种伪装。不信?我们来举个例子。
虚构场景:
某天晚上,只有我自己一个人,待在房间里面,房间比较乱,但是并不脏,这时候你会收拾么?
尽管你平时出了名的爱干净,勤劳能干。
假如,突然间有个客人说要来坐坐,你是不是会马上起来收拾呢?
怎么样?是不是会发现其实你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才是最真实的你?
其实只要不给自己设定一些标签,不让自己确定是某一类人,不告诉自己我是什么性格,不适合做什么。然后会发现,其实你不一定要根据你是什么性格,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而是可以尝试一些你不敢做或者没做过的工作,或者过一下你不曾尝试过的生活,你也许就会发现,我居然也会对这个感兴趣!!!
于是乎,我推翻了自己的想法,不再考虑自己什么性格,适合做什么,而是要多尝试自己喜欢做什么,不要把自己局限在一个范围内,或许你会知道一个更真实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