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三四,再来一次”
这个开头很适合我的这篇随笔。因为这是我第二次码这样的长文。第一篇么emmm,所谓政治不正确,我们就在国庆佳节结束之际忘了ta吧。
现在时间点是在国际贸易的课堂。台上老师用她的工作经验,通过专业英语词汇,表述是给我们。但不好意思,我好像有点没食欲,ACCA已经让我反胃了。小人不才,能力不足,期末自学,老师放心~
看完了上次我提到的《东京一年》,今天是来聊读后感的。第一感觉:整本书都是灰暗的冷色调,唯一的那几点色彩,反倒是让我想起了电影《辛德勒名单》这部黑白影片里面唯一的那个红色女孩。这不是讨喜的中国红,更像是从心里被割出来的一抹血色给人疼痛感。打个比方,就像是初冬给刚从秋天来的你,悄悄地刮来一阵风,冷的你猝不及防。这种大色调,可能来自于蒋方舟作为作家职业习惯式的检讨与思考,当然了,对象大部分是观察后折射出来的问题,而非喜讯。我的理解是,中国人对于喜事做的是无脑的锣鼓喧天的分享,对于悲则是闭关锁门不声不响。所以,作家才有它存在的必要了吧。
讲讲内容吧。看书之前,我先是很庸俗的去查了豆瓣。看到一句评论:这种流水账日记,不因为她是蒋方舟,怎么可能出版。我想说:兄弟,你答对了。这句话不是戏谑,我的意思是,正因为她是蒋方舟,她才能把日记从每天一页的纸张,填补上丰满的内容,充实成一本厚厚的书,
书内大量穿插了她在日本的参观游玩后,对于自己之前所存在的知识储备的联想。前一半的篇幅你还能感受到她刚来日本的好奇心,所以我就像跟着举红旗的导游一样,扫视着海岸对面的这个岛国;越到后面,几乎都是这位文艺青年参观展览后的自己所想,不免有大量的信息输出,一些是自己的理解,但更多的是引经据典。实话实说,很多内容,我都是头一回见,所以看起来不免吃力,而且我也不感兴趣,因为我打开这本书的时候,是想绕开公共媒体,看看作家眼下的日本社会。但我也找出来好多处文字,写成了简单的笔记,算是我的小想法吧。不是有前人曾曰:有些书精读、全读;一些则是看读书笔记则可。反正我觉得,这书浏览过即可。整体的感觉就是这些,细枝末节,我们对着具体的文字段落在讨论吧。
还记得我上篇文章中说过的一句话吗:一岁的男孩觉得爸爸是超人,十一岁觉得是傻逼,二十一觉得它能为你“答疑授业解惑也”。我近些日子,就享受着与他交流的过程。分享的也不一定是一些大事,我只是体验短暂跳出我二十岁的年龄限制,来到他们的年纪,看看他们的想法和做法。两个字:受教。
就在这聊天期间,我突然对一个人的文字产生了新的理解。他,人尽皆知——鲁迅先生。从小到大,他可是语文课本上的地头蛇,但大言不惭的说,我真的没记住多少东西。可至少一句话,我现在还记得:做一个大写的人,要有自己的骨气和傲气。但鲁迅先生还有下半句,好像很多人都忽略了:这是对我们的整个民族,而不是民族之间对内。自相残杀,又有何必?现在我们都能直直的站起来,成为那个“大写的人”。但我的感受是,现在的社会似乎营养过剩,这个“人”和“人”之间,好像越界了。秋高气爽,天干物燥,我最近也是戾气很重。但我能把持住的最后一点原则是:我不会把火气随意发泄到无关的人和事上,伤及无辜。我们现在不缺鲁迅先生让我们需要的“倔强”,而是要学会,与人交流,而不是无条件的妥协,亦或是无理由的发泄。人生给你上的情商课,我还在路上。
好了,现在的课堂来到了电子商务,各种互联网上的大咖。看着ppt,我不想成为他们,我想成为他们的员工。
真好~(不知道这个梗能不能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