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几本书,关于自我管理,关于认清自己的价值观,找到一个自我轴心,从而变的平和,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因为对自己生活的不满,变得愤怒、急躁,并将这些坏情绪带给了身边的人,亲人、朋友、同事,甚至是陌生人。这是一个恶性循环,越是这样,自己就越糟糕,越糟糕,就越愤怒。在看山下英子的《自在力》,她也是《断舍离》的作者,断舍离是从对物品的整理上,锻炼选择和判断力,从而获得自在舒适的生活。而自在力便是断舍离的最高境界和终极目标,获得对自己的信赖、自我肯定、对他人的理解与接纳、丰富的感受力。
断舍离就是试图以有形世界为媒介,来改变以思维和感情为代表的无形世界的方法论。
当对周围发生的事情容易感到激动、愤怒,这代表我们的心灵免疫水平太低,总是容易受外界干扰和影响。这一点我太严重,一点点鸡毛蒜皮的小事,甚至和我无关的事都能把我激怒,可见我的心灵免疫水平是有多低。书中说到,免疫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有三:
- 自我肯定感的欠缺:没自信
- 无意识地以他人为轴心:将他人的价值观当做了自己的价值观
- 自我限制:恐惧变化,消极的选择维持现状
我太爱贬低自己,挑自己的毛病,说缺点大概可以写满几页纸,要是问我有什么优点,一个也想不出来,为什么会这样呢,大概首先是得不到父母的肯定吧,从小被外人没少夸,可是父母那里没有给予什么肯定,现在又面临那么多问题,越来越平庸,还被爸爸毫不委婉的语言所打击,总是活在我一无是处这样的结论里,然后就真的一无是处了。
书里说,不要责备他人,不要随意评判别人,包括对自己也是一样,不要觉得”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这样不行...“只需意识到”我是这样想的啊,我有那种感觉啊“即可,仔细观察真实的自己,而不要草率的做评判。
在改善与他人的关系之前,首先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是否良好,即自我形象认知,自我肯定感。找到以自我为轴心的状态,也就是喜欢自己的状态。
深入了解自己,在生活和工作场所轻而易举地实现自我价值,断舍离将此称为自我轴心。我理解,大概就是价值观的意思吧,最近刚好看到李笑来老师公众号的文章,说我们应该问自己一个问题:什么对你是最重要的?价值观就是这个问题的答案。人生就是选择,或者反过来说,选择构成人生。而指导决策的,就是价值观。他建议把自己的日常选择记录下来,整理清楚自己的判断与选择,通过对照、反复审视发现不断打磨自己的价值观。一切的“坚定、勇气、毅力”等等,其实都是价值观决定的,当你清楚地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甚至比生命更重要,然后你就做你认为最重要的事,方向对了,一切付出就会值得。(文章谈到一个观点挺有意思“你的生产力远比你的薪水更重要”,因为最终你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你的生产力,收入只是生产力的临时标价而已。)
李笑来老师的另一篇文章写到他放弃了争论,关于讨论和争论的区别,讨论的目标是为了让自己更明白;争论的目标是为了彻底说服对方。归结到这,就会发现,争论是完全无用的,讨论才是有意义的,毕竟,自己的进步才最重要。人和人之间的底层概念差异、价值观不同、立场不同、无仲裁造成大部分的争论是完全无效的。我就觉得很多的沟通其实是没有用的,彼此无法理解对方,都有自己固有的观念,根本不能接受对方的观点,所以没必要说服对方。于是结论是,既然人微言轻,就莫不如先不说话,专心做事,专心积累,或许会有成为有资格说话有气场说话的人。“争论的冲动常常来源于自己的弱小”,人微易怒。争论不仅浪费时间精力,更重要的是它妨碍自己成为一个清醒淡定的人,这样造成的自我伤害太大了,必须彻底根除。
价值观看来真是太重要了,我好像从未好好思考过,于是不了解自己,没有底线,于是做不到不卑不亢。目前要好好思考这个问题,找到自己对人对事的态度,找到自己的底线。这样大概才能渐渐的平和下来,温柔待人待己。
《自在力》里说到,在潜意识的领域里,没有自己和他人、过去与现在的分别,一直都只有当下的自己。于是,不要在背后说人坏话、不要对不喜欢的人就轻视鄙夷,因为潜意识里,并不知道你是在对待外人,可能就会产生不好的能量作用于你自己身上。人总是容易低估外界的影响,之前看了一个TED演讲,说道人们对于未来十年的变化总是过低的估计,而事实是,十年里会发生的变化太大了,大到你无法想象。于是,当下才是最重要的,不要拘泥于过往,不安于未来,只要关注今天、现在。
佛教“三法印”:
诸行无常:世间万物,无一常住不变,唯一不变的只有变化
诸法无我:世间万物,无所谓“我”之实体,我与物的关系才是一切
一切皆苦:尘世间每个人都逃脱不了生老病死的命运
享受人生、获得幸福的起点永远是“现在、这里”,并且“从我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