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诺贝尔文学奖和《日瓦戈医生》

诺贝尔文学奖和《日瓦戈医生》

作者: 此号停更 | 来源:发表于2018-07-08 18:30 被阅读0次
诺贝尔文学奖和《日瓦戈医生》

想要知道诺贝尔文学是怎么获得的,就特意去查了一下:

章程规定各国文学院院士、大学和其他高等学校的文学史和语文教授、历年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和各国作家协会主席才有权推荐候选人,本人申请不予考虑。推荐书每年1月1日前交瑞典文学院,11月1日前后公布选拔结果。授奖一般是因为某作家在整个创作方面的成就,有时也因为一部作品的成就…

--摘自百度百科

好啦,现在路有了,应该也有不少想要了解的作者朋友吧,现在可以一步一步开始走了!

莫言是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当年这事被炒得好大,说来也是国人的骄傲呢。

据说莫言成名之后,许多人跑去莫言的老家参观,把房子附近的草皮都给抠的一块不剩,哈哈,道听途说,也不知是真是假!

坦白说吧,在此立志,我要向莫言老师学习,希望以后也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路呢,就在前方。一直往前走,没有尽头,但也会有光亮。

(顺手一查中国的一些文学奖项:

老舍文学奖

矛盾文学奖

鲁迅文学奖

曹禺戏剧文学奖

少年们,路多且长。

今天主要是想写写读后感,就不在这里过多介绍文学奖项了,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在网上搜搜,祝路途越走越远,越走越开阔!)

因为想了解诺贝尔文学奖项的缘故,于是看起了诺贝尔文学奖相关的书。说来我也忘了,又好像是因为先买回了一套诺贝尔奖书系的书,后又才开始留意起诺贝尔文学奖。

《日瓦戈医生》就是这套书中的其中一本,作者鲍利斯.帕斯捷尔纳克是一名苏联作家,他在1958年凭借此书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是他谢绝了领奖,也是为数不多拒绝诺贝尔文学奖的人。

整本书贯穿的主题就是战争下的逃亡,大家渴望安定,渴望吃饱穿暖,但是却又始终在迁徙、流亡。

日瓦戈从小母亲离世,父亲自杀,后来寄住在冬妮娅家里,长大后和她结了婚。在战争的大环境里,他们从莫斯科回瓦拉尔,以为日子终于要好过些了,日瓦戈却在一天被游击队掳走,几年后他才逃回来。在这里他再次遇见了他心爱的女人拉拉,却也得知妻儿又回到了莫斯科。再后来和拉拉也分开了,并得知妻子一家人被驱逐出国。再回到莫斯科,日瓦戈遇见了他生命中的第三个女人,并和她也有了孩子。看的时候我一直在想后边的剧情会如何发展,但没想到会是日瓦戈有一天因为心脏病发而突然死在了街头,直到他死,也没有再见到妻子冬妮娅,所幸拉拉和他的亲弟弟最后来参加了他的葬礼。

比较搞不懂主人公的男女关系,但这也不是我今天主要想讲的。我发现所有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描述了一个宏观的社会背景,人们在这个背景之下苦苦挣扎求生,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下人们内心压抑又无比向往和平的愿望。

战争让人变的贪婪,一个女子回忆起从前她们几个姐妹都很优秀,追求她们的人都是绅士。而战争将一切都改变了。

让我印象比较深的还有这一幕:食物和取暖的柴火成为天价,完好的家具只能换来几个土豆时,日瓦戈和妻子决定去瓦拉尔,他们无比渴望有一块地可以自己种菜,山上还有柴火。搭火车区瓦拉尔的路上,我感觉是全书最温暖的地方,一路上发生的所有事情都充满希望,冰雪消融,还有吃上了久违的面包…

但事实上直到书的结束,那个希望的时代也没有到来。

我比较感触的是主人公和妻子一直希望有个种菜的地方。可以自己种上鲜花,瓜果蔬菜,三餐温暖,这也是现在很多人的追求。尤其是生活在城市里的我们。我们写各种诗各种文章写下这样的向往,真正去做的人却是少之又少。也不知人这一生,怎的竟会有那么多牵绊?

最近流行起了抖音,许多人发起了料理花草,三餐四季的视频,且越来越多的趋势。

人哪,没人看着无所谓,当有许多人看着的时候就会开始去把日子过精致了,慢慢就会成为真的习惯。也或许是挖出骨子里的那一份喜欢了吧。都挺好的。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结合主人公在街头突然死去的那一幕,奉劝各位活好每一个当下!大胆一些。

2018.7.8 重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诺贝尔文学奖和《日瓦戈医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lnou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