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我结束了心理咨询师基础培训综合考试。在考试前,我居然做了一个简单的冥想,想象着自己应用学到的东西帮助到了别人。愿力大于业力。我很认同。
家里有一个青春期的孩子,所以学习发展《心理学》的时候,我特别认真。
10-18岁的学生处于青春期,是身体和心理发育最为剧烈的时期。是从幼稚走向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渡时期。青春期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如下:
一是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感之间的矛盾。由于生理的成熟,心理上认为自己是成人,但认知水平、思维方式和社会经验都处于半成熟状态,于是就出现了自己认为的心理发展水平成熟与现实心理发展水平半成熟的矛盾。
二是心理断乳与精神依托之间的矛盾。成人感使他们的独立意识强烈起来,要求摆脱成人特别是父母的约束,而有自己独立自主的决定权,但事实上面对许多复杂的矛盾和困惑时,他们依然希望得到成人的理解、支持和保护。
三是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的矛盾。因为成人感和独立意识的影响,他们往往会将自ba己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认为成人不理解他们,但生活中的诸多烦恼又使他们倍感寂寞与孤独,很希望与他人交流沟通,并得到他人理解。
四是成就感与挫败感的交替。如果获得成功或取得成绩,就会享受超越一般的优越感与成就感;但如果遇到失利或失败,就会产生自暴自弃的挫折感。这两种情绪经常交替出现,一时激情満怀,一时低沉沮丧。
我来说说我的一些感受吧。
作为母亲我有一段适应期,适应儿子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他不再像小时候言听计从,他有了自己的想法以及做事的方式。这使得我和他冲突比之前要多。但在学完课程后,我了解到了青春期的心理,我可以更包容他。
有一次一个朋友约了我们一家三口出去玩,孩子是不愿意的,但最终还是被我们拖去了。到达景点的时候,孩子开始耍脾气。他有自己安排休假的想法,却被我们拖去。当时他不愿意进入景区,我开始和他对话,我并没有指责他的行为让我在外人面前丢脸,而是讲了他内心的一些感受:委屈,父母不理解自己。
他需要我将其视为独立的社会成员,给予自主性。而我们把他置于“孩子”的地位,而予以支配和控制,从而导致了反抗,使亲子关系突出。
讲真,学完了心理学的课程,我的共情能力真的提高了特别多。以至于孩子惊呼:“心理学有毒,放的屁都是彩虹色的。”我知道是因为我说的很多话说到了孩子的心坎上,我也很高兴能把学到的东西迁徙。
菲利帕·佩里《真希望我父母度过这本书》很好的解释了这个阶段—— 十几岁的孩子正经历人生的一个特殊阶段——青春期。人类要到25岁左右才成熟。在那之前,我们极有可能在冒险与决策方面犯错。一般认为那是因为我们的额叶,还没有和大脑的其他部分建立起快速的联结。但是与此同时,我们感到兴奋的能力却已经达到人生的巅峰。
在《高效能家庭的7个习惯》里讲到了一个案例,七年级的女儿鬼混,吸毒,酗酒,非常具有破坏性。父母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做女儿的内心工作上,非常认真地争取女儿的信任。不论女儿做错了什么,他们绝不以此为借口而不兑现对女儿的承诺,向女儿表示无条件的爱。女儿后来叛逆的心被软化了。
啤酒和糖果是青少年的写照(介于童年和成年之间)。当父母一再以“失望"来界的孩子时,比父母说孩子”像白痴一样“更让孩子觉得难过。我很感动地看到那位父亲并没有以“失望”来界定孩子。因为我也时常有条件地来对待孩子,比如成绩好了这样的条件。
在这个案例里面,我看到青春期的孩子是特别容易受交往对象影响的。另外就是关系的重要性,关系先于教育,关系大于教育,关系包含教育。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确实是父母的必修课。
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都应当得到爱。父母和对自己这边重要的人的积极关注应该是没有附加条件的。孩子需要的是父母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是无论什么样子、做了什么,无论高矮胖瘦、聪明或愚笨、懂事或不听话,都可以获得父母全部的、真正的爱,父母会无条件地尊重孩子,让孩子明白:自己永远不用担心自己会失去父母的爱和喜欢。如果孩子们体验到的是这样的积极关注,就不会形成价值条件,积极关注和自尊的需求就不会与个体的评价过程相冲突,他们就会成长为人格功能完善的人。
特别推荐菲利帕·佩里《真希望我父母也读过本书》,这本书要我们把焦点放在之间身上,而不是孩子身上。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是关键所在。而这正是我们常常忽视的东西,因为把焦点放在孩子的行为上是容易的,而去探究孩子的行为如何唤醒了我们心底的感觉,从而改变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是困难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