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过一个宣传片,让我记忆深刻:
故事里,一个小女孩独自练习小提琴,
教室里、公园里、天桥上到处都有她的身影。
一天,这个小女孩路过一个玻璃窗,
看到另外一个小女孩,满面愁容的坐在钢琴前,
双手放在琴键上,半天没有敲出一个音符,
最后双手颓然的离开琴键。
这个小女孩抿了抿嘴,无声的拿出小提琴,
站在窗外欢快的演奏起来。
另外那个女孩诧异的看着她,会心一笑,也愉快的弹奏起来。
这时候,屏幕上弹出一句话:最需要热情的是孩子!
这句话瞬间让我有种扎心的感觉,
弹钢琴女孩的愁容,更是在我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
多么熟悉呀!
我想起前不久的一件事……


“玲玲妈妈,你给玲玲报的什么兴趣班啊?”
“豆豆爸爸,明天下午两点别忘了一起去少年宫”
“小雪奶奶,小雪暑假兴趣班就得你接送了吧?”
……
最近,在我们小区里,我们都是这样互相问候了。
为啥?
暑假来啦,英语班、绘画班、舞蹈班、书法班......
只要能提高宝宝们素质教育的班,
爸爸妈妈们的热情比这夏天的气温还高,一个给跟打鸡血似的。
受周围“鸡血气温”的影响,我热血沸腾的给女儿报了舞蹈班,
却猝不及防的被浇了一盆凉水:我不去舞蹈班!
艺术熏陶越早越好,我狠心带着女儿去舞蹈班报道,
女儿憋着嘴站在教室一动不动。
坐在角落里的我,陷入深深的自责、难受……
感觉自己快疯掉了!
女儿小时候挺喜欢跳舞的,
一有音乐响起她就会下意识地旋转摆动,
而我心里美美的,看着女儿曼妙的舞姿暗下决心,要好好培养女儿。
电视上只要一有跳舞的画面,我总不失时机的提醒女儿,
“快看!有跳舞的。”
我还特意下载了很多舞蹈视频,
方便女儿上学、放学路上看。
每天晚饭后,都刻意提醒她:我们再练习一下吧......
渐渐地,我发现女儿开始不配合,面露愁容。
感受音律是孩子的本能,过分热情让孩子心生压力,
结果让孩子产生应激反应,
长时间的应激反应使孩子心理达到极限,
导致的心理、情绪以及身体上的厌烦、紧张、疲劳和烦躁,
这就是心理极限效应。
孩子小,确实需要父母的帮助和引导,
如果热情过分,对孩子的伤害反而更大。

社会学家费孝通曾说过:在父母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
可是,孩子与父母却是渐渐分离的过程。
孩子2岁以后开始产生自我意识,这时父母还处在全面照顾孩子的心境中,
所以,孩子焦虑了, 他本能的开始反抗。
在心理学有个名词叫『心理能量』,最早由著名心理学家费罗伊德提出的。
每个生命都是独立的,当父母热情“帮忙”,
孩子就感到被束缚,于是不断的消耗『心理能量』,
过度的消耗和透支,让孩子产生“心累”的感觉。

朋友的孩子轩轩,最近迷上了围棋,
他的妈妈给他报了一个围棋班,
老师也夸赞轩轩,特别有下围棋的天赋。
子轩给妈妈兴致勃勃的讲,
他和老师对战的细节,妈妈听完说道:你要保持虚心才对。
妈妈发现子轩喜欢看书研究,
隔三差五的就买回几本棋谱。
无论妈妈怎么催,
子轩就只是看自己的那本,其他的连翻都不翻。
为此,妈妈当着老师的面训斥子轩,
责问他为什么不好好学?
妈妈听说下围棋想要进步神速,
必须要有名师指点,
妈妈像打了鸡血一样,天天寻访名师。
为了求得人家的指点,
妈妈大热天去老师家“三顾茅庐”,以致中暑晕倒。
老师拗不过子轩妈妈的软磨硬泡,
终于答应指点子轩。
兴奋的妈妈拉着子轩去拜访人家,
还没出家门,子轩猛地甩开妈妈的手,
吼道:你烦不烦啊,想去你自己去,我不去!
还记得吴耀杰《我只是个孩子啊》
曾唱出无数孩子的心声,也唱哭很多的父母:
你们的期待 我都明白在心底
无忧无虑的日子已经变成回忆
晚上睡觉常常梦见做错的那道题
我拿着试卷却不敢去签名
因为分数没到老爸的预期
我知道少壮要努力……
照顾孩子,的确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但我们往往忘了尊重他们。
黄静茹曾说过:观察孩子的喜好,主动发掘,
掌握尺度,选择权一定要给孩子,
而不是父母想当然的代劳和强加。
只有孩子发自内心的选择,才会主动投入。
过分的热情让孩子失去自主权,
让孩子做自己的事,才是父母最大的负责。

记得前不久看过泰国一个微电影《每天努力一点点》,
讲的是一个很爱踢球男孩求学的故事:
当教练含蓄地向妈妈表达男孩没天赋时,
妈妈既没有劝男孩放弃,也没有逼迫男孩去练习,
只是微笑着对孩子说:教练说你很努力,
就是头球需要再努力一点点。
本来很沮丧的男孩,听了妈妈的话抬起头,
眼睛里闪着亮光,一口气喝完牛奶,
自己跑去院子练习头球和点射,日复一日的坚持着。
后来男孩又很伤心的告诉妈妈,
他跑的很慢,怎么也追不上别人。
妈妈还是微笑着说:只要努力追上你前面的人就好。
男孩不再看远处,一直努力着追着自己前面的人。
终于有一天,他能用头顶到球了,
也一个一个的追上了他前面的人。
在一场比赛中,即将输掉的时候,
男孩看向妈妈,妈妈只是微笑的用手表示再努力一点点,
最后男孩用头球拉平了比赛。
没有过度热情,只是微笑着鼓励,
真心的认可,让男孩内心充满爱和喜悦,
激发了男孩心中的热情。
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苏格拉底说:
所谓教育就是把一个人的内心真正引导出来,
帮助他成为自己的样子。
作为父母,对孩子的兴趣,
积极的回应比热情的参与更加有效。
只有父母有了这样的领悟,才能放下对“热情”的执着。
同时意味着,孩子有更多的『心理能量』成就自我。
父母子女一场,本是最深厚的缘分,
教育不单单拼的是热情,更多的是父母的态度,
父母的鼓励和认可,才是孩子最大的福分。
作者:两把刷子学员:张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