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米推论法,摆脱浆糊脑!
「全美国有多少个加油站?」
「日本全国有多少支电线杆?」
「人孔盖为什么是圆的?」
你一定曾在《如何移动富士山》一书中,看过这些著名企业征才时常出的考题。乍听之下虽然让人瞠目结舌,不知从何思考起,但它们要考验的其实是受试者的分析推理能力。
这就是所谓的「费米推论法」(Fermiestimate),由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恩里科.费米(EnricoFermi)在1938年提出,原意是指在极短时间内,以相关数字计算乍看之下摸不着头绪的物理量;后来延伸为只要透过某种推论的逻辑,就可在短时间内算出正确答案的近似值,被广泛应用在企业征才时的考题。以「日本有多少支电线杆」为例,费米推论法的计算过程如下:
1.设定方法:先把日本全国分为「市区」与「郊区」,再依这两个区域的单位土地面积上,各有多少支电线杆,借以推算出全日本的电线杆总数。
2.模型化分解:如果知道各地区「单位面积电线杆支数」和「总面积」,就可算出电线杆总支数。所以,如何把计算对象分解成单纯的要素(如分成「市区」和「郊区」),就是答题的关键。
3.进入计算:在日本,市区是「每50平方公尺1支电线杆」,郊区则是「每200平方公尺1支电线杆」,将这两个数据「模型化」,就可得出市区「每平方公里约有400支电线杆」,郊区「每平方公里约有25支电线杆」。
日本的面积约为38万平方公里,而「日本面积约有四分之三是山地」则是一般常识。透过这些数值,即可算出电线杆总支数为3000万支,与标准答案3300万支非常接近。
6大处方,重建逻辑分析力
患有「逻辑分析能力缺乏症」的工作者,通常会有6大症状:
★症状1:搜寻引擎中毒
●「动脑」之前先「动手」,不经思考直接透过网络搜寻引擎键入关键字寻找答案。
●对于搜寻结果囫囵吞枣,直接以搜寻得来的答案作答,造成思考退化。
★处方笺:绑住自己的双手
●建立「找答案之前,先以头脑思考」的态度。
●若忍不住还是想上网搜寻答案,就想象「绑住自己的双手」,不准自己上网找答案。
●养成「建立假设之后,再开始收集与分析资料」的习惯。
★症状2:完美主义
●为了追求质量,常常超过期限。
●在尚未取得充分信息以前,绝对不进行下一个步骤。
●坚信「如果得出来的结果精确度太低,倒不如不要做」。
★处方笺:学习时间限制的思考方式
●容许某些时候,必须有「速度比质量优先」的弹性。
●养成一旦决定工作截止期限,绝不能超过期限的习惯。
★症状3:囤积信息
●经常在设立假说之前,就开始搜集资料。
●不能用的资料堆积如山。
●偶尔会被信息洪水淹没,完全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做什么。
★处方笺:在信息极有限的情况下建立假设
●养成搜集信息前,先建立假说的习惯。
●秉持依照假说内容搜集信息的原则。
★症状4:盲目躁进
●根据自己的想法横冲直撞,偶尔需要旁人加以阻止。
●主观评断他人说明或报告的内容,让人难以理解。
★处方笺:客观考量整体状况
●养成凡事退一步查看整体情况的习惯。
●不以自己的主观观点看事情,而是用客观角度去看。
★症状5:本位主义
●未意识到最后应该呈现的整体成果,只专注于把自己负责的部分做到完美。
●结果做得太过细腻,导致耗费多余的心力。
★处方笺:学习维持各项因素良好平衡的计算方式
●经常意识到要达成的最终目的。
●了解自己的部门在整体企业中扮演的角色。
★症状6:经验至上主义
●完全按照个人的经验,决定自己该有什么言谈举止。
●过分相信自己的处境独一无二,固执地认为无法从别人身上学习。
●讨厌将事情转化为一般人可理解的模式,让大家一起来讨论。
★处方笺:善用「一般化、模型化」
●体认到自己所处的状况未必是特殊的,坚信自己可从他人身上学习。
●透过一般化(generalize)或模型化,寻找多数状况或对象可通用的解法。
善用费米推论法,不仅能对症下药,治好「逻辑分析能力缺乏症」;应用费米推论法的处方笺,则有助于改善各种症状,轻而易举地解决生活与工作的问题。
在一次演讲中,著名物理学家费米向大家提到了这样一个问题:
“芝加哥需要多少位钢琴调音师?”
大家对费米的提问都感到很奇怪,因为大家觉得这个问题根本无从下手。但是费米却不这样认为,他向大家解释道:
“假设芝加哥的人口有300万,每个家庭4口人,全市1/3的家庭有钢琴。那么芝加哥共有25万架钢琴。一般来说,每年需要调音的钢琴只有1/5,那么,一年需要调音5万次。每个调音师每天能调好4架钢琴,一天工作250天,共能调好1000架钢琴,是所需调音量的1/50.由此可以推断,芝加哥共需要 50位调音师。”
费米一解释,大家都觉得这种推论方法是正确的,事实上,你也发现了,费米的这个问题推论是一个典型的“推论法”。这种推论需要知道很多预备性的知识。比如,你应该知道芝加哥的人口数、有钢琴的家庭所占的比例、每架钢琴一年要调音的次数、调音师的工作效率,工作时间等。如果你不知道这些知识,这个问题显然是无法回答的。
以上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3f33d1920102v1nk.html
以下心得:
相见恨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