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网购,去商场买东西的机会越来越少了,小到束发的发圈,大到家具电器,能在网上挑到实惠并入眼的,便懒得去外面跑了。
但这并不代表脚上穿的鞋就省了。不但不能省,还得舒适美观,另外,款式啥的虽不追求绝对时尚,起码也得擦擦时尚的边。
都说人是衣裳马是鞍,又说鞋帽半身装,所以马虎不得,太low了,连街边卖菜的大妈都会鄙视你。这话不是没有来由的,是亲身经历来着。
我好几年前买了一双当时的流行款,后来因为没有合适的衣服配,就一直没穿。那天收拾鞋柜翻出来,觉得几百块买的,一回都没穿,挺浪费的,正好那天穿了牛仔裤和T恤衫,想着就随便搭配穿一穿,也对得起我从小接受的勤俭持家的传统教育。
鞋穿在脚上,有点儿夹脚,不过还能忍受,至于走姿就有一些不正常了。
我步行三四百米,到农贸市场去买肉,在农贸市场门口,两位阿姨摊挨摊地卖应季菜,我刚想弯下腰买一点,忽然觉得应该先去市场里边买完肉再出来买青菜,就随口说了一句,我出来再买吧。
买完肉时才想起我昨天买的青菜还有不少,于是出了市场就径直走了。
“嘁,看着也不像是有钱人。"大约绝对我食言,一位阿姨心里不忿,嘀咕着。
"可像,你看她那鞋,都老掉牙的款了。”另一位附和说。
我哑然失笑,心想,如果再有一位,会不会说,就是,都老掉牙的款了,还那么新,八成是平时,舍不得穿吧?
也许,在她们的思维里,舍不得是一个固有的观念。毕竟她们的价值观形成的时期,正是物资贫乏的时期,需要买的都是限量的,从吃的白糖到穿的布料,都是珍稀需要珍藏的,就连平时的衣服和鞋子,制作过程也相当复杂,可以说连这些东西的雏形的雏形,线,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周期,首先种下棉种,等着结果开花,采摘纺线,再上机织布;鞋子要多道工序,要将破布多层重叠纳底,然后再将底面合成一起。
我小时候也穿过母亲做的鞋,确实在一双鞋穿烂之前,母亲也是舍不得给拿新鞋穿的。很有一种,制作不易,且穿且珍惜的味道。
但后来就不同了,除了在田地和工地,已经很少见穿破履的了。反而是款式和材料,年年更新,令人有些眼花缭乱了。
年年买,年年换,在我们晚些的年轻人的观念里,“舍不得”这一说,已经淡的不能再淡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