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秋歌——给暖暖》联想与想象式审美阅读教案设计

《秋歌——给暖暖》联想与想象式审美阅读教案设计

作者: 汪飞简书 | 来源:发表于2018-08-13 11:07 被阅读0次

璧山中学 汪飞

《秋歌——给暖暖》联想与想象式审美阅读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秋歌——给暖暖》这首诗歌属于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的略读课文。本单元关注的是“诗的发现”,而单元目标特别强调要善于打破陈旧的思维定势发现“诗歌”,这里着重讲了诗人运用不同于常人的想象与联想方式去发现诗歌之美。此篇课文是台湾诗人痖弦的一首著名诗歌,又正如课后导读所言意境深远,远到你的想象力、理解力发挥尽了,还不能挖掘完它的余味。课后导读明确要求:读这首诗歌要有对“诗”的新的发现。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诗歌的解读经过必修一第一单元新诗的学习,对现代诗歌并不陌生。对诗歌的语言之美、音韵之美、意蕴之美都有所涉足。但由于学生的思维受很多固有经验的影响,反而对诗歌之美不能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本节课试图打开学生此思维的关节。

三、教学目标:运用想象与联想,去发现诗歌之美。

四、教学难点:想象与联想的深入展开——“设身处地”地联想与想象。

五、教学重点:三个任务。

  任务一: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把对这首诗最直观、最深刻的感受说出来。

任务二:“张其意”——选择一句或两句诗行,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冷意境”赏析。

任务三:“思其心”:结合助推资料,谈谈你是怎么理解结尾几句,实现了这种“暖覆盖了冷”的反转的。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接触的,是一种被称为最美的文学样式——诗歌。[出示课题(ppT秋歌——给暖暖    痖弦)]

师:诗歌要怎么阅读呢?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中说,读诗和写诗的秘诀其实是一致的,是什么呢?他说,是“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PPT:“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唐)王昌龄《诗格》]

师: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张:表达,展开;意:意境,意蕴;思:揣摩、想象、联想;心:内心。

师:我们先不从写作角度来看,单从阅读角度来翻译,这句话的意思为:展开其意境,揣摩其内心,那么就能得到其真蕴。

就是说:面对一首诗,尤其是一首有意境的诗歌,我们要设身处地地去想象、联想、揣摩,方能悟得妙处,受到启发,得到长进。 

板书:张其意\

              设身处地——想象、联想

    思其心/

下面,就让我们试着“设身处地”地,展开联想和想象,去走进这首丰富、优美的诗歌。

《秋歌——给暖暖》联想与想象式审美阅读教案设计

一、诵读——初感诗意(ppT)

    老师:我们首先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这首诗歌。

    大家在听的时候,注意完成一个任务:

(ppT)任务一:请你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把你对这首诗最直观、最深刻的感受说出来。

1. 学生朗读诗歌。

教师点评语准备:(1)听你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感谢这位同学。

(2)读得很好,听得出你是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特别是这一句,请再读一遍。

2.学生谈感受,老师择要板书。(抽5个或6个学生,将学生的关键词写在黑板的最右边)

3.插入作者的感受。

学生回答可能答案:(空旷、凄美、温暖、忧伤、空无)

教师点拨评语:你们读到的好像都属于一种秋天萧瑟凄凉的感受,但是同学们,这首诗歌的题目叫《秋歌》,这首诗歌如果都呈现的是凄凉,那秋天还有什么值得歌颂、赞美。这不是文不对题吗?

    师:同学们谈的感受,很有意味,同时,我以为也很切合作者的本意。

        为什么说大家的感受切合作者本意呢?

        其实,这首诗的本意是什么,痖弦本人曾用一句话道破了“天机”:

    PPT“这世界已经够冷,让我们以彼此的体温取暖”——痖弦。(打字机方式出现)

    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世界已经够冷,让我们以彼此的体温取暖。

    师:大家刚才谈的初步感受,xxX,Xxx(择要复述学生的关键词),所以我觉得很切题,因为基本上都没有脱离关键点,基本上都扣了“冷”或“取暖”在展开。(板书:够冷 取暖)。

( 此时,整个板书):张其意\                      /够冷

                            设身处地——想象、联想

                    思其心/                      \取暖

                       

师:那么,问题来了:诗人说“这世界已经够冷,让我们以彼此的体温取暖”。在诗中,要究其意境的话,这世界到底有多冷呢?

 

(以上环节共计8分钟。)

  二、这世界有多冷——走进诗歌意蕴的第一面​(ppT)

《秋歌——给暖暖》联想与想象式审美阅读教案设计

师:我们先得思考,什么叫冷。世界上的冷,其实会包含很多可能:比如景物的哀败叫冷,人情的淡漠也叫冷;凄婉是冷,寂静是冷,离别和孤单是冷,思念是冷,命运多舛是冷,家国残破也是冷,凡此种种,都可能出现在文学中。

师:痖弦说“这世界已经够冷”,作为一个“用心血写诗”的诗人,他不会随便说话的。这个世界的冷,他会用心表达到每一个句子,甚至每一个字里面去了的。

因此,如果我们能“张其意”,展开充分的联想和想象,深入到他的每一个意境中去的话,是能够体会到这种透彻骨髓的冰度的。

那么,任务就来了。

ppT

任务二:“张其意”(铺开诗歌中的“冷意境”)——选择一句或两句诗行,展开充分、合理的想象和联想,进行“冷意境”赏析,形成一段话。

要求:

1.抓住一句或两句原诗,展开合理想象或联想,进行意境赏析。(可参照例句)

  2.赏析时结合助推资料,对助推资料进行化用(或活用,或引用)。

  3.先个人思考,写成一段话。

4.然后4人小组交流,并确定本组到全班交流的一个人选。

5.最后全班交流。

“张其意”赏析例句(印在复印资料上,同时打ppT):

赏析句子为“落叶完成了最后的颤抖”一句

这一行诗,冷到了骨头里。

  首先,选择的意象就很冷。“落叶”这个意象,本身就是一种景物之冷、心境之冷——会让人想起树叶衰败、凋零、枯黄之态,浮现出萧瑟、悲凉的秋天之貌。

  其次,本行诗中各种词语的叠加,把这种冷推上了一次比一次深的程度,产生了层层加深的张力。先是,句子的主干“落叶颤抖”,就很有画面感:让人联想到秋天,枯黄的树叶,被秋风吹得不断飘飞,不停打转,那种瑟瑟和无助。而加上“完成”和“最后”两词后,成了“落叶完成了最后的颤抖”,更有过程感、毁灭感,让人产生如下画面:树叶慢慢从树枝上掉落,被风吹到空中,不断地打着旋,飘零、下落,最后还是无奈地掉到了地上,停止了最后的挣扎,完成了最后的颤栗。这是多么凄惨、无奈的场景!

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总之写出你心中那份对诗歌最动人的感觉。

【助推资料一】(复印到上课资料上,早自习要求学生预习)

(一)各组意象及简介

蓝睛 (图片)深蓝的眼睛,写出了湖水的澄澈美丽。

荻花(图片)荻花,生长在湖沼边,秋天刚开花的时候是紫色的,待到“白露为霜”,它就慢慢变成白色。

砧声:(图片)古代女子在捣衣石上浆洗衣服发出的声响,捣衣是关心家人冷暖,为远行人缝制衣服,成了古典诗歌中“思妇”主题的常见的意象。“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二)诗歌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指引

1.联想与想象的能力在于关注诗歌的意象本身、意象的修饰语、意象的组合关系,调用日常生活体验,努力将文字转变为具体可感的画面。诗歌赏析中的联想和想象,一般要形成画面。

(教师讲解5分钟,学生写6分钟,学生讨论交流2分钟。展示10分钟。此环节共计23分钟。)

学生可能会选择及教师点拨准备(用诗解诗的方式):

荻花在湖沼的蓝睛里消失。

学生答案记录:“荻花”这个意象,本身于白霜之际,就失去本身的颜色,褪为苍白,让人想到秋天的衰败、悲凉。荻花在蓝睛的湖沼里消失,蓝本是冷色调,在凉凉的蓝色的湖中,给人一种空凉之感,既而又消失。秋天的悲凉,忧伤,万物都将消陨,褪色的无奈,描绘得淋漓尽致。

教师点评语准备:(1)你把这两个意象的本质——凉,抓住了,画面很苍凉。

(2)说话,是与别人交流,所以我们一定要声音洪亮,眼睛要正视对方,请你再表达一遍,对,就是这样。

(3)你运用了学过的诗歌来分析,我们要向你学习。

教师点拨准备:“荻花”在《琵琶行》里有“枫叶荻花秋瑟瑟”。因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同学们,在诗歌里,每一个视角就是一个不同的世界,“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在诗歌的世界里大概没有大小,一花和一人都是平等的。一朵花也可以泣出泪来,一片荻花也有离去的传奇。

这让我想到,一句诗。当夏季死时,所有的莲都殉情;转化一下当白露为霜,所有的荻花都殉情了秋天。

教师想象与联想:景物衰败之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紫色的荻花已经褪色为苍白的色调,就像老胶片随着岁色推移开始发黄,发白。已经让人感到秋天萧瑟之冷了。更何况,湖沼的蓝睛,冰冷的色调,荻花消失在冰凉的湖水中,无影无踪,无迹可寻,只剩枯萎的芦苇杆在秋风中瑟瑟发抖。

七月的砧声远了。

学生答案记录:(1)七月是个炎热的月份,而砧声也是思念之声,这是一种暖,也是人情的暖。可这一切都远了,七月过了,到秋天了。气温下降,让人加厚衣服,砧声远了,思念远了。湖边的砧石上少了几分生气,硬生生的将那秋天的余温收入和砧声一起渐行渐远,最后在这冷秋中,一个人独自飘零,无人思念自己,也无人可思念,多么凄惨,多么忧伤的身影。

教师点评语:你的想象很有力量,引起了我们的共鸣。比寒冷的湖水更冷的是湖边凄冷的砧石,远去的砧声。

(2)秋天无情地把温暖的河水,变得冰冷刺骨,洗衣服的女子们因寒冷不舍地离开,河石上洗衣捶打的声音,如山谷里的回音,渐渐地消失了,只留下那条冰冷的河水,独自流淌着。

教师点评语:河水是冰冷的,诗人的心更是冰冷的,对吗?

教师点拨准备:(1)七月的砧声,杜甫在《秋兴八首(其一)》中说“白帝城高急暮砧,寒衣处处催刀尺”夜晚急促的砧声,已让漂泊者伤感到夜的孤独,夜的冰凉,更何况砧声远去,似乎仅存的一点思念也随着夜晚荡漾开去,什么也没留下。

教师想象与联想:离别与孤单之冷——七月,暑气渐消,寒气渐至。为了远方的丈夫,出征的战士,在白帝城的江边上,妇女们急忙为远方思念的人儿准备冬衣,希望自己的寒衣能够为丈夫抵御边塞的严寒,能让丈夫想起家乡人的思念。但是砧声远了,那群浆洗衣服的女子已经离去,只剩下寒江边上孤独的砧衣石。孤独中带着寒冷……

雁子们也不在辽夐的秋空,写他们美丽的十四行了。

学生答案记录:雁子们不再写他们美丽的十四行了,让人感到了叹息了意味。秋空给人一种萧凉、悲伤之感。用辽夐修饰秋空,让人感到这凄凉笼罩整个大地,萧瑟的秋风吹冷了每个人的心。没有了雁子书写的天空是孤独的,而让行人也感到孤独,让人想到辽阔的天空里,只有一望无际的白云,空中最后唯一的活物也不再了,没有一点生气,让人感到十分孤独。

教师点评语:(1)一个毫无生气的秋空,真凄凉。你知道的真多,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了。谢谢你。

(2)你的想象很独特,老师很佩服你。

教师点拨准备:(1)雁行阵阵,其美如诗,(比喻手法)但已不见于辽阔的秋空,没有了它们列阵抒写优美的诗篇,秋空真的空了,空空荡荡,寂寞冷清。

想化用一下海子所写的诗句“天空一无所有,什么给我安慰”。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相互瞭望的星星,却永远没有交汇的轨迹——泰戈尔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2)李清照在《一剪梅》中说: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教师想象与联想:思念之冷——“云中谁寄锦书来”大雁是爱情的信使,是远隔天涯的恋人传递思念的信物。让我们想到,秋天,大雁排成人字,排成一字,在辽阔的秋空中画下美丽的诗行。在天南地北的两端,总有人在楼头遥望天际,等待远方的音书。但是,不在写了。一下子将期盼、渴望所有的念头都打消了,清除了,只剩下空落落的秋空,那是一种思念到绝望的感受。

马蹄留下踏残的落花,在南国小小的山径。

学生回答记录:马蹄由铁铸成,自然让人想到冰冷与刺骨,而落花本就是生命消逝的象征,是一种景物与心灵的双重寒冷。让人不禁想到路边盛开殆尽的花丛,枯萎而倒匐的样子。而落花被闪烁着寒光的马蹄践踏,残损的,颜色微微泛黄的花瓣,只有被压成泥的残骸,怎不让人感到凄凉。

教师点评语:你想到了马蹄的寒气与冰冷,特别有创见的解读,为你鼓掌。

秋天,花落了,他身骑白马离家奔赴战事紧迫的边塞。马蹄声渐渐远了,远了。路上只留下踏碎的残花。我心爱的人啊,愿你一路安好,妾待君归来,与君共话桑麻。

教师点评语:远行人走天涯,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这是留守者的况味。

学生回答记录:踏残的落花留有余香,歌人的琴声仍有余韵。从嗅觉和听觉两个方面,这一切的一切不是出现在繁盛的都市而是出现在空旷的寺院,山间幽幽的小路,给人事物冷清的,一种近乎于青的冷,并不刺骨带着一点哀而不伤的感觉,带着一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教师点评:我觉得你用的一个词特别好,哀而不伤,并且有你的支撑花有余香,琴声也有余韵。但我觉得你只有分析没有想象到一个画面,哪位同学能把你想象的“马蹄留下踏残的落花”的画面展现给我们?(下一位同学继续回答)

学生答案记录:我觉得​马蹄过后,小小山径留下落花。落花本身就是给人一种悲凉之意。让人惋惜美好事物的流失,踏残加重了人们的痛惜之情,马蹄二字也起了反衬的作用,深深的给人以悲伤沉重之感。(教师评语:我们一定要形成画面感。)

落花让人联想到花儿枯萎凋谢的那种姿态,萧瑟、悲凉的感觉,给人的感觉很心碎,因为他是美好的事物。马蹄践踏更让这个美好的事物被破坏得更彻底。

教师点评:这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撕碎给人看的感受。

教师点拨准备:(1)“踏残的落花”让人想到,陆游的《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落花碾成了泥土,独自萎残,香消玉殒,这已是身为一朵花最为可悲的命运,衬托了“骑者”流浪漂泊的寥寞,让人凄楚感怀、无奈感伤。

席慕蓉的《一颗开花的树》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

(2)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的郑愁予的《错误》。“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达达的马蹄是个美丽错误。她那期盼已久的容颜如莲花笑盈盈地开了,又心灰意冷地落了。

教师想象与联想:家国残破的冷——侵略者冰冷的铁蹄践踏之后,一路只剩下被碾压成泥的菊花。落花让人想到战后的国家,残破、凋敝、一片狼藉。在南国小小的山径,则更让人想到,连最偏僻的山径都遭此破坏,那国都、城市是不是也有一种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的况味。

凄婉的冷——达达的马蹄是个美丽的错误。那达达的马蹄让人想起一个远行在南国的小小的山径中行走的孤独、寥漠的况味。而身后“零落成泥碾作尘”的落花则就是牵挂远行人的那个女子,她的美丽的容颜如花朵一样在等待中凋落、残败,独自枯萎,也无人怜惜……

歌人留下破碎的琴韵,在北方幽幽的寺院。

学生答案记录:首先,北方会让人联想到寒冷的天气和恶劣的环境,给人以心里的一种凉色。再者幽幽的寺院写出了寂静、沉闷的气氛,给人一种人情没落的悲凉。再者,琴韵原本是美妙、和谐的,在前面加一个“破碎的”便给读者一种残缺的遗憾和悲伤。这句话,从一开始便由浅即深推进冷的意象,给读者一种无助、孤独悲伤的冷。

教师点评:你的回答能站在北方冰凉广袤的天地中去看,很棒。只是歌人、琴韵、寺院的画面还没有表达出来。你坐下,先想想,待会再说。其他人来补充,你想到了怎样的 画面。

学生答案记录:首先在脑海中的第一印象就是千里万里的大学,晶莹辽阔的湖面,整个世界都是银装素裹,其次寺院给人一种宁静、神圣的感觉,置身其中所有的行为都变得小心翼翼,谨慎万分,就像在冰窖中被冻伤了手脚,失去了本性的不羁,再者幽幽,总让人想起广袤而荒芜人烟的森林,在森林的深处,独自一人,只在树叶间透下几缕光线,一片林子中只有一丁点的声音都被无限扩大,这种感觉就是一种让人感到透彻心扉的一种紧张与恐惧,让你感受到浑身都被冰冷包裹着。

教师点评:这位同学所想象的画面中有好几个亮点,很有设身处地的感受。你能起来评说一下,都有哪几个亮点吗?

(旁边同学,如果答不出来。让发言这个同学自己归纳,万一不行老师归纳。亮点1:北方的冷静,冰窖来形容够冷;幽幽寺院是在没有阳光的森林的深处,够冷。比喻得形象,巧妙,为你鼓掌。)

教师点拨准备:“幽幽寺院”给人一种幽静之感,“寺院”(在汉语诗歌语境中,这是一处特殊的、屡屡被表现的、富有精神内涵的场所)寻求某种精神慰藉,也可能蕴涵了遁入空门的意念——无论何种可能,都是由时节(生命)之悲所引发的。

能不能想到:歌人抱着胡琴向黄昏和寺院诉苦,空走一天只赚到了孤独。

教师想象与联想:离别、孤单的冷——歌人,出入寺院又匆匆离开,只在幽静的寺院中留下一丝丝断断续续的琴韵。想到的是流浪的歌者,只有一张竖琴陪伴,天地即是他的家,他用美好的歌声与琴声流浪天涯。歌者与寺院的相遇是一次美好的相遇,歌者远去,只留下一座空空的废弃的寺院。琴声还在,但也越来越远,在北方这个寒冷的深秋里,没有了一丝温度,只剩下寺院孤单的等待着下一个人的到来……

秋天,秋天什么也没留下。(全景的荒寒)

学生回答记录:反复的秋天一词,使其感情推向了顶峰,将内心的痛苦宣泄而出,“什么也没有留下”这句就好比是无尽的丝线,将上文一系列“枯叶凋零”“荻花消失”“砧声远去”“雁子飞离”“残花败韵”“幽幽冷寺”在这一刻串连,构成了无比寒冷的场面,猛地轰击读者的心弦,凄凉之意,油然而生。

教师评语:我很喜欢,你说的无尽的丝线,串联了其他意象,这本身就是一种诗意的表达。

教师点拨准备:(1)“什么”是指落叶、荻花、砧声、燕子等一切构成秋天的元素,而这一切都远离了诗(诗人),就像五彩斑斓的图案瞬间抽离,徒留空白的一张纸,空落的心灵,这是一种怎样的孤独、荒凉、寒冷。

(2)这就好比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被抽掉了。

学生写文字、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注意:全班交流时,学生发言时,如没能形成“画面”,教师要注意引导。

师:诗人用一个个寒冷的意境,构成了一个无比酷烈的、宇宙荒寒的意境群。这一群又一群的意境,确实够冷的了。

可是,先前我们说了,诗人写本诗,不仅要写“够冷”,还要写什么?“取暖”。

“取暖”最集中的句子在哪几句?大家大声读出来。

学生:PPT秋天,秋天什么也没有留下。只留下暖暖,只留下暖暖,一切便都留下了。

老师:读了这几句,你觉得这首诗主要是在写暖,还是在写冷。(生:写暖)

有诗歌评论家说:ppT“结尾几句,消解了全篇的冷意,完成了诗蕴的反转,暖覆盖了冷,让诗歌有了灼热的温度。”

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进行的探究。

三、如何取暖——走进诗歌意蕴的第二面(ppT)

(一)ppT任务三:思考(思其心):结合助推资料,谈谈你是怎么理解结尾几句,实现了这种“暖覆盖了冷”的反转的。

要求:

1.选择好角度,用你最好的学养说话。可以从写作方法的角度,也可以从作品表达效果、作者写作意图、读者的心理感受等等角度谈这种反转。

2.语言须有适当的画面感(善用联想和想象)。可以引用、化用、活用助推资料的句子或词语,让你的语言闪闪发亮。

3.先个人思考。

4.然后4人小组讨论。

5.全班交流。

(二)好,现在开始,先个人思考。

(趁机,教师板书:反转——思其心)

(三)4人小组讨论

(四)班上交流

【助推资料二】(印在学生资料上,不印在评委资料上,且要求学生预习助推资料):

(三)本诗的注释性资料​

(1)这首诗得益于诗人深知“无理而妙”的作诗技法。“暖暖”的妙用,特别是它形成的“节奏”。“暖暖”可以产生“通感”,强烈的刺激人的触觉和听觉。

    (2)《秋歌——给暖暖》指向一种对美好事物的甜美回忆,在回忆之余,固然也难免生出某种沧桑之变的感叹。变与不变,短暂与恒久,都会在这里得到诗意的解答。

(3)这首诗歌意味着“衰败—慰藉”一次精神漫游的完成。 

(4)对于紧紧一首诗,我常常作着它本身原来无法承载的容量,要说出生存期间的一切,世界终极学,爱与死,追求与幻灭,生命的全部悸动、焦虑、空洞和悲哀!总之要鯨吞一切感觉的错综性与复杂性。——痖弦

(5)痖弦在《痖弦的诗学观》中谈到其诗学追求:“努力追求诗的悲剧美。悲剧诗是将人生的不幸、心灵的创伤、情感的受损等书写出来,引起人们的共鸣,净化人们的灵魂。”

教师点拨准备:希望、信念——即使翅膀折了,心也要飞翔——泰戈尔

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

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砺,才能练就创造天堂的力量。

点拨准备:诗歌的想象力——悠闲的心态——堂前无客,屋后放养几座青山。

我还想连落日一起浪费,比如散步。一直消磨到星光满天。(重庆著名诗人李元胜)

学生回答记录:

生8:全诗写了很多凄冷之景,后四句写一个暖,给人一个心理安慰。前面是现实的凄冷,后面是心理的期待。

师评:你是从读者心理感受的角度进行赏析。心中只要有信念或者叫理想我们就能战胜现实的寒冷,这样完成了诗歌的反转。这位同学对这个问题有了理性的认识,很好,但我们要知道,这首诗歌的价值所在,是丰富的想象与联想,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够用想象与联想的方式,将我们理性的表达扩展出来,形成画面,让我们的表达更形象。比如说暖暖是信念,有信念就能战胜现实的凄寒,我们可以这样表达,信念就像是一粒深埋的种子,种子在泥土里看不到阳光,感受不到生的意义。但是种子始终有一种生长的力量,当他一点一点破土而出的时候,现实的寒冷、黑暗就在一点点被撑开,当他展现在大地表面的时候,他沐浴着阳光,世界一片温暖,暖全覆盖了冷。

生9:空旷凄清的冷冷与暖暖形成对比反差,最后暖暖覆盖冷冷,完成反转。

教师评语:你从写作的角度,认为是这样一种艺术手法,让暖覆盖了冷。

师评:你从写作角度进行评价。    运用对比的手法,有很多经典诗句都是运用这种手法的。如“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这就好比是一块冰和一碗沸腾的水,冰终于过程中消融。​

老师想象联想:

(1)学生回答记录:强调了“暖暖”的作用。在我们现实中冷暖也是分明的。虽饱受离家的孤独,事业的磨难,黑暗社会的规则,但当回家时,父母爱人给予你的一个炙热温暖的怀抱,一切冷意便消散不见,只见你笑逐颜开,心间温暖。

教师评语:家庭的温暖就是暖暖,这是从读者的心理感受出发的。你的想象引起了我们的共鸣,很有温度。

(2)学生回答记录:于读者而言,诗歌最后的反转,使读者由之前凄寂变得温暖,欣慰就好像是你站在空无一人的山顶,放眼望去,全是没有一草一木的山头,还有脚边不见底的深渊,然而当你回头时,看到一朵在崖边摇曳的野花,你才发现,你并非一人。

教师评语:非常佩服你的文学想象力,崖边的野花,傲然盛放,给绝望的心灵,补充了暖意。

(3)学生回答记录:从读者的心理感受出发,从诗歌的前几段而言,给我的感受是阴翳高山上一泓冷冽的清泉,在天际间隐隐冒着白色的寒烟,让人光是看着,便已觉寒意刺骨。而诗歌的最后而言,让我觉得山上终于云消雾散,和煦的阳光温暖了这一捧清泉,让它变成了一股暖流,流进了读者的心中,让人无比惬意。

教师评语:你的表达真棒。暖暖就如阳光一般给人温暖。惬意、诗意。

(4)学生回答记录:人世寂冷,世人皆知。作者也让读者直面这世间之冷,却又用暖暖这如火的文字摧毁了世间的冷。让读者心中生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对人世的眷恋,以及人生如梦,佳期犹存的释怀豁达。

教师评语:你抓住了暖暖本身这个词语的力量,如火的文字。这个词很有魔力,你们互相看着对方的眼睛读读这个词,看有什么感受。

对,这个词是三声,从音韵学的角度看,暖暖是三声。我们在读它的时候脸上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笑意。这个词的魔力就在这里,它从声音上和温度上都传达出一种温暖、美好、阳光的感觉。

(5)学生回答记录:寒冷的寒冬中屹立起一座冰山,在春季的温暖来临时,会消融成河水咕咚咕咚奔向大海,这就是“暖覆盖了冷”的反转。正如读者读到这首诗,由最初的寒冷,甚至冷到了骨头里,变成后来的内心的一团暖暖。

教师评语:暖暖就是冰凌解冻的欢唱,好有诗意的表达。

生10:诗人解放后去台湾,背井离乡,对在大陆妻子的无比思念。

师评:我纠正一下,他和妻子也在台湾。这首诗更像是思念他远在大陆的母亲的,他的母亲四十多年前离他而去,据人们说是太想念他的儿子而死的。

生11:秋天留下的应该是什么?

生12:是一个追梦的人,一个人的世界是冷的,暖在心中。暖是心中的梦想,有了梦想,世界的冷都会变覆盖。

老师想象与联想:年轻人的梦想,很好,梦想像花一样,只要我们闻到花的芳香和美丽,即使在冰天雪地里,我们的心都会心潮澎湃,砰砰砰的跳动。

教师点拨准备:

学生:在之前的对比中秋天的冷、凄凉、肃杀和暖暖形成强烈的力量处突,但暖暖留下了,一切都留下了形成了情节的翻转,达到了欲扬先抑的效果。

老师:“暖暖”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一咏三叹的强化效果。暖暖虽然感觉力量弱小,但暖暖一直都在诗人心中。

老师:暖暖就好像是一种柔和的力,只要有暖暖,春的脚步就会响起。

老师:暖暖似乎不经意的在每一诗节的末尾出现,微光一闪,但轻柔而扎实的存在着,如清冷灰暗色彩里的一抹嫣红,如低沉压抑的曲调中的一个亮音。

老师:在第五节中陡转笔锋,写秋天的富有,只留下暖暖,一切便都留下了。情势因此而骤起,如山岳横空,把对暖暖的爱书写得光华四射,反又戛然而止,留下余音让读者慢慢品味。

老师:在这三段中,暖暖的存在感可谓稀薄,只作为背景出现了一瞬,但这并不意味着冷占据主导,相反,在诗歌结尾,诗人的情感爆发显得更为浓烈,一个暖暖,胜过精心铺陈的一切,冷得愈深,愈凸显暖的可贵。

老师:对比往往是诗歌抒情最强烈的方式。比如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老师:老师:文学的本质就在于运用语言符号、及形式来将情感传达出来。

(老师讲解1分钟,学生讨论3分钟,学生展示5分钟,共计9分钟。)

《秋歌——给暖暖》联想与想象式审美阅读教案设计

四、课后作业

PPT:学习这首诗歌给你什么启发,能根据启发写几句诗吗?

结语:泰戈尔曾说:总有一颗星星,引领我们的灵魂,穿过未知的黑暗。我想说也总有一种方法,带领我们走进诗歌的花园,那就是联想和想象。

暖暖就像夜空中最亮的星

用那微弱的星光

照亮前行的路

前行的路一篇漆黑

但因为它的存在

我勇敢前行

暖暖是冬日里的一阵清香

黑暗中的一抹色彩

它是我心灵的寄托

走向光明的大道

暖暖是那个陪伴

失意寒冷的冬

给你再度前行的热

暖暖是那树叶上跳跃的阳光

它强烈,它活泼

让我的世界明亮又闪耀

暖暖

是生命的灯塔

闪烁在漆黑的夜空

暖暖

是冬天的碳灰

温暖在我心

暖暖

感谢你出现在我的生命中

暖暖

有你在此,世间便不再枯淡

暖暖是月光之下邂逅的一场青雨

月辉包含着暮雨

悠长而静谧

心随万物

融入这潇潇暮雨

银辉满地

暖暖的月莺

在暖暖的啼唱

柔柔的歌喉

在柔柔的月光下荡漾

她的暖 扫去你心中的惆怅

她的柔 抚平你心中的波浪

暖暖就像树枝的冷漠里发出的

一根嫩芽

它与众不同、生机、绿意

它让我期待花开

暖暖是那漫天大雪中

一团火光

并不耀眼灿烂,但却从未消失

暖暖是长夜里欢飞的

萤烛,并不起眼

但确是光明的使者

暖暖似深海里的

一条灯笼鱼

即使四周幽暗寒冷

也会为你带来光亮

暖暖是夜空中的明星

温柔  明亮

让你找到人生的方向

暖暖是池水浸过的碧玉

温润  幽静

窥到酣睡的宁静

暖暖是朦胧月色下迎风摇曳的粉蔷薇

脱俗而又超然,坚韧而又崇高

梵音如缕的清香

抚慰我失意的心灵

《秋歌——给暖暖》联想与想象式审美阅读教案设计

五、板书设计

    张其意\                      /够冷(张其义)   

            设身处地——想象、联想

    思其心/                      \取暖(反转—思其心)

(结语20秒)​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秋歌——给暖暖》联想与想象式审美阅读教案设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lvy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