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段子多半来源于真事。
今天我们也从一件真事聊起。
在我还身强力壮如狼似虎的年纪,一顿能吃两个全家桶,不带半个饱嗝儿。那会儿要是有吃播,估计我早火了。但这不是重点。
重点是,身负异能,总有奇遇。
大学毕业那年,我独自去桂林旅行。好吃如我,跑到阳朔西街,自然不能错过啤酒鱼。
犹记得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工作日午后,人不算多,来去自如。我坐在窗边,任阳光洒在我身上,品尝着我的啤酒鱼。
和啤酒。
和牛肉。
和叶儿粑。
吃了一个多小时,酒足饭饱,我正打算买单,服务员小姐姐会意地走过来。
我心里暗想,到底是旅游景点,服务员都是七窍玲珑心,顾客的心思摸得门清。
就在这时,小姐姐开口了:“先生,你的朋友还没来啊?”
六月的天忽然飞起大雪,我的心瞬间凝结成冰。
熟悉的朋友对我有一个共同的评价:“以你的饭量来说,你还是很瘦的。”
因此我也承认,阳朔的服务员小姐姐有此一问,主要还是得益于我惊人的饭量。
但身为一个长期的“一人食”爱好者,有些经历就不光是食量的问题了。
我上一个办公室附近,有一家主营日式海鲜饭的餐厅。为了方便周边白领,中午提供定食套餐,滋味过人,搭配丰富,成了我的长期食堂之一。
这家店的布置也沿用了典型的日式风格,有吧台,常规座位也都是三三两两的方桌,按人数多寡,可拆可拼。
因为一个人去,我总是坐吧台。吃饭时掏出本书,或者戴上耳机,连吃饭带午休,都解决了。
去久了,从厨师到服务员,都混了个脸熟。几个月后,一位面善的服务员小哥哥终于开了口:“哥我看你一直来,你都没有同事吗?”
我不明就里:“有啊,怎么了?”
“他们都不爱吃日料吗?”他问。
“还行吧。”我回。
“那你没有朋友吗?”他紧追不放。
这一次我好像明白了,但还是回了句:“有啊,怎么了?”
他把累积了几个月不吐不快的话说了出来:“我看你每次都一个人来吃饭,觉得好寂寞啊。”
话音刚落,我意识到店里当时正放着周传雄的歌:“仍然拣尽寒枝不肯安歇微带着后悔,寂寞沙洲我该思念谁。”
那一刻我明白,在服务员小哥哥眼里,我这个永远独自来吃饭的胖子,一开始是一座有故事的寂寞沙洲,后来成了一个没朋友的寂寞沙雕。
可是我喜欢一个人吃饭啊,就像我也喜欢和聊得来的朋友聚餐一样。独处和社交,本来就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事,为什么一个人到饭店里吃饭,就会引发空虚寂寞冷的联想呢?
服务员小哥哥小姐姐,也是热心好客的性格,可他们说出的话,却让一个人吃饭的我有点哭笑不得。
深究起来,这恐怕还是因为一种不曾明言的认识:吃饭应该有人陪,一个人吃饭太可怜了。这种逻辑背后,是更深的偏见:但凡可以社交的场合,一个人做什么都很寂寞。
这不正是典型的隐性单身歧视吗?
虽然我英年早婚,但写情感话题,对单身的关注和体谅一直都在。说实话,如果是个生活在当今社会的单身,我的座右铭一定是:“我太南了。”
显性的单身歧视,都无需赘述。
但凡你年纪渐长,仍然单身,就容易被扣上“剩男剩女”的帽子。
公司要加班,在老板眼里,单身当然要冲在那些拖家带口的人前面。
逢年过节举家团圆,七大姑八大姨凑在一块儿,是很多单身人士最不愿面对的尴尬和烦恼。
一提到单身,很多人的直观联想就是可怜、孤独、无助、挑剔这样的负面词汇。
有一说一,随着这些显性单身歧视被越来越多地提及、澄清、反驳。单身也是自由意志的体现,得到了更多认可。反对单身歧视,逐渐成为开明地方的政治正确。
然而,那些潜在的单身歧视,依然扎根在深层的土壤之中。我们身处的,依然是一个单身不友好型社会。
比如商家做“第二杯半价”的促销,主观上当然不是为了“虐狗”。可排除遇到我这种一个人干两杯的人,假如能给单身的顾客提供其他的优惠,多少会显得更人性更温情一点。
在普遍的消费场景中,单身和其他所有人群一样,应该拥有平等选择权。当然可以多人吃饭,当然可以卖情侣衫,但只能允许这样的话,无疑是变相的不公。
说这些肯定会有人要杠,说是小题大做。但我想,遇到问题,有人敞开聊一聊,总好过人人一句“认真你就输了”。问题的改善,从来是从常识的觉醒开始的。
李银河说过一段话:“一个比较合理的社会应该是多元化的,有些人单身,有些人进入婚姻,有些人同居。人性是无比丰富的,这个人的美酒佳肴可能是另一个人的穿肠毒药。你奇怪还有不结婚的人,那人就是不结婚,你能怎么办,你非得逼他?”
婚恋如此,日常生活里的方方面面也一样。
前几年,小清新风格的美食大行其道的时候,有一句传诵极广的宣传语:“一个人也要好好吃饭。”
这更多是说在家做饭,应该充满仪式感,对生活的热爱自在其中。
但我也会想,希望有一天,一个人想出去用餐,所到之处遇到的态度,也可以是“一个人也能好好吃饭”。
或许到那一天,我们对单身的看法和态度,才是真正的改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