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Lisa 图:网络
2010年加入新东方工作,至今7年多了。当时加入新东方是因为对俞敏洪老师的崇拜,如今因为每天看公众号“老俞闲话”,就更敬仰和崇拜了。俞老师有一句话是我现在的座右铭,那就是“终身学习,独立思考,全球视野”。
前些天听俞老师的直播,那期的直播主题是读书,其中提到如果新东方老师一年读的书不超过20本书,是没有竞选优秀教师的资格的。
虽然我不是新东方站在讲台上的老师,而是指导学生办理出国留学的老师,平时工作也比较忙。很多年都没有持续读书了,有时间就追追剧,看电影放松一下,直到去年。
去年3月初,我的宝宝出生了。她是我今生最重要的人,她的到来也改变了我。
之前看过很多妈妈分享,孩子的到来让她们重新得到了一次成长和教育。当时并不理解,现在却深有体会。孩子的到来让我想更努力,不仅因为想给她创造一些好的物质基础,更因为想以身作则。免得等到她长大我教导她的时候,被她呛道:“可是妈妈你也没有努力啊,为什么要求我这样?”
是呀,孩子给了我一种需要快速进步的紧迫感。看着她,我想跟她重新再成长一次。
机缘巧合,去年3.4月份,我刚生完宝宝,公司就组织了一次“百日计划”的活动。这个持续一百天的活动可以自己选择最想做而一直没有做的事情,比如健身,读书,跑步,或者学一门乐器等等。
当时我选择的就是读书,想着100天就阅读5本书吧,不多不少,毕竟已经很多年没有好好读书了。
因为刚生完宝宝,就选择了跟孩子和教育有关的三本书,龙应台的“人生”系列,《亲爱的安德烈》,《目送》,《孩子你慢慢来》。另外,又选了一本刘同的《向着光亮那方》,和朴槿惠的《绝望锻炼了我》。
龙应台的书是最开始读的,《亲爱的安德烈》读得比较轻松,是妈妈和孩子的信件往来。妈妈一封,孩子一封,让我仿佛看到了未来教育孩子时我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应该有的一些好的态度和方法。
《目送》读起来会有些压抑,因为龙应台的文字和思想都很有深度,也会对社会不好的事情进行针砭时弊地评论。所以,当时这本书并没有一口气读完。但是后来又拾起来的时候,竟觉得写得畅快淋漓,可能跟当时的身体状况有关吧。
在这本书中,她也提到两代人的关系,她写道: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中渐行渐远。
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
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
当时这段话读得我泪眼婆娑,虽然作为新妈妈,提前做这样的功课是必须的,但是想想一辈子说长也长,说短也短,竟有那么多的不舍。
龙应台的观点是不能把孩子拴在自己的身边,而应该让Ta们自由闯荡。我不知道,未来我会不会舍得这样。
刘同的《向着光亮那方》,文字和故事都很美好,有点像后来读的大冰的书《乖,摸摸头》的感觉。
刘同给我最大的感触是关于坚持,他说他坚持写作,十几年却没有人认可。那时,他曾在天涯注册了几个ID,用一个ID写文,用别的ID在下边留言赞美,但是也没有多少人看,他却一直倔强得坚持着,终于现在自己的几本书都成了畅销书。
刘同还表示在光线传媒也是因为坚持的这个品格,否则也不会成为年轻的副总裁。
看朴槿惠的自传《绝望锻炼了我》时,我们两国的关系还不像现在这样紧张,她也没有"亲信门"和被弹劾。仅从书籍本身来说,朴槿惠经历了父母均被暗杀仍能坚强得活下去,并竞选成为韩国总统,的确很不容易。
曾经听过一个名人说不喜欢别人给他写传记,自己也不会写,因为觉得只要还活着,未来可能就会有各种意外,从朴槿惠身上就看到了这一点。
这五本书读完之后,“百日计划”也结束了,我也确实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因为上班需要换成两辆公交车,而且路程很长,所以每天就在车上读书。
早上这段时间,也是我最开心的时刻。每天都会有一些期待,今天会读到什么内容呢,作者会跟我说什么呢,讲什么故事呢。慢慢书读得多了,入了迷,竟也有坐车坐过了站的时候。
书是可以读上瘾的,每天不读点书,就会浑身不自在。慢慢读得多了些,就有了写作的欲望。在之前的文章《若要世界善待你,请先善待这个世界》,和《读书,让我想明白一些事》都是最开始养成读书习惯后,写的读书感受。
如今,距离去年的百日计划刚好过了一年,就想记录一下这一年读的书,算算也过了20本,虽然不多,却也写了40多篇原创文章,自己还是比较满意的。
因为选的都是自己感兴趣的书,写下来作为记录,也给朋友们一些参考。(基本是按我当时读书的顺序。)
《向前一步》,《从0到1》,《把时间当做朋友》,《精进》,《天才在做,疯子在右》,《皮囊》,《走到人生边上》,《拆掉思维里的墙》,《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解忧杂货店》,《围城》(未读完)。俞敏洪老师的《梦在青春在》和《愿你的青春不负梦想》,《王阳明一切心学》,《处处见生机》,《浪潮之巅》,《正念的奇迹》,《向死而生》,《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富爸爸穷爸爸》。《六项精进》。《沉默的大多数》。《挪威的森林》(未读完),《舍得舍不得》(正在读)(还有些书是略读就不记录了哈)。
我读的这些书,大部分是非虚构类的,基本上很多都是畅销书。有些人觉得只读畅销书似乎没有太多自己的个性,但我认为这也算是我的个人喜好吧。因为据说每个人每天24小时读书,也无法读完一个美国州立图书馆一角的藏书,我又何必委屈自己读一些不喜欢的书呢。
也有人说,读书要读一些更有深度,更有挑战的书,这样才能有所进步。或许这是对的,但是因为我目前还只能算是在读书的初级阶段,想想还是先养成读书的习惯比较重要。
我读的书很多是关于个人成长或者心灵成长的,只有像《围城》,《挪威的森林》属于纯小说类。发现自己似乎过了读小说的年龄,读书常常觉得有些功利,总想通过读书解决内心的迷茫。所以很多关于成长,心灵类的书,常常觉得作者是在对我说话,说鼓励我的话,常让我读得热泪盈眶。
后来也写了一些读后感,像《处处见生机:改变,从心开始》,《稻盛和夫《六项精进》让我感动到哭》,《向死而生,读书分享》。
以前觉得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这话有点贬义,那是因为那时不读书,也喜欢断章取义。其实这句话出自宋代第三个皇帝赵恒的《励学篇》,全诗是这样写的:
励学篇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同样,古人谈读书的好处,还有一句我很喜欢,那就是苏轼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如今我”很功利“地读书,为了解决很多内心的迷茫。在我失望痛苦的时候,书籍给了我的力量,特别是俞敏洪老师的《愿你的青春不负梦想》和梁冬老师的《处处见生机》,李开复老师的《向死而生》都是在我骨折后忍受痛苦的时候读的书。读着那些文字,很温暖,感觉自己并不孤独。俞老师在书的末尾写了食指的一首诗《相信未来》:
相信未来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撑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
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我如此“功利”地读书,为了寻求力量,为了答疑解惑。
读书让我学会思考,开始写作,然后反思,变得自信。
读书,要有判断。尽信书不如无书。虽然不如一年读几百本书的人那么速度,但是把书读透了,融合到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我觉得这更重要。
我曾经在《读书,让我想明白一些事》中的文末写下这样的句子:
读书教会了我要好好生活。书籍是朋友,也是媒介,只不过生活想要告诉你的话,很多会让书籍先告诉给你而已。
如今,我想说,当我开始读书,我便开始了又一个阶段的人生。
《把时间当做朋友》的作者李笑来老师曾经说,"七年就是一辈子"。在我未来的生活中,因为有书陪伴,心里就会有一种幸福和踏实。
最后,感谢我的宝宝,公司的百日计划,自己喜欢的书的作者,家人,朋友。因为经历了很多事情,并开始读书之后,我每天都会在心里默默祈祷,也常提醒自己要心怀感恩。
因为我知道,如果不感恩,我将一无所有。
记得文末点赞哦。
Lisa老师,85后。英语专业八级,从事出国留学工作,喜欢读书写字。职场十年,时而鸡汤,时而干货。
你若喜欢,我便笔耕不辍。(__)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