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少爷的语言进化史

少爷的语言进化史

作者: 郑老师好开森 | 来源:发表于2016-11-16 22:34 被阅读837次

           曹老师星期天讲了关于语言矫正的问题,又唤醒了我的记忆,回忆起我家儿子从三岁到现在的语言发展过程。

           我儿子从严格意义上讲,是有语言的孩子。我清楚的记得十一个月时,我们一家人围着他说话,他一直盯着说话的人看。爸爸教他说“一 二 一”时,最后时刻他清楚地说出了“一 二 一”。到19个月,奶奶说他可以说出叠字“马马、狗狗、车车等”。也就是说,语音这一步,我们是正常的自然建立的。

           但慢慢的,这些叠音都消失了,孩子不再说话。现在看来,动机不足占了主要原因。

           所有的需求都被满足,根本不需要孩子自己提要求。还没饿,吃的就塞到嘴里了,还没感觉渴就喂水喝了。也没有跟孩子沟通过比如想玩什么,想要什么,想去哪里。就按小猫小狗那么养着,所以语言对于孩子来说,根本没有任何意义,没有意义的事情当然就不需要做了。

           到三岁,孩子还是与人没有任何交流,在他耳边叫他,也没有一丝反应。但把他放在离电视最远的房间里,虚掩着房门,只要将电视打开,声音就算比正常音量低很多,他也能第一时间冲出来看电视。开始有一些自言自语,但只在看电视的时候出现,其他时候完全没有声音。

           第一次带他到机构去咨询,他在教学主管的办公桌爬上爬下,当时主管突然大叫一声他的名字,他吓得一愣抬头看看,这是我记忆中他第一次对自己的名字有反应。现在想来他根本不是对名字有反应,而是对异于常态的音量的反应。

           在机构训练了大概三个月,还是没有特别大的变化。在一次和老师的交谈中得知,在训练时,他已经会说:“我要喝水、我要吃饼干”了,而且每次都能主动表达。我和他爸吃惊于他在机构语言能力的提升,老师惊讶于这爸妈怎么当的,孩子训练得怎么样一点都不上心。被老师委婉的训了一顿后,孩子爸回家就发了狠。不让我们其他人进房间,把孩子的水瓶拿着,一定要他说“我要喝水”才给他喝。我和外公只能听到孩子在哭,爸爸不停说“说我要喝水,说了就给你喝”。父子俩僵持了大概快两小时,终于我儿子败下阵来,说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句话:“我要喝水”。至此之后,他所有的需求,我都要求必须用语言表达,遇到不会说的,必须仿说才能满足,基本的主动性需求语言慢慢就都出来了。

           在机构里,桌面上基本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等都按部就班的教着。

           在生活中,我也是找准时机,随时开教。记得还是儿子四岁多时,有一个每天都要经过的餐厅,有一段时间外面放了个鸡笼,关了一只公鸡和几只母鸡。我儿子第一次看到,超感兴趣的,一定要拉我过去看。于是我就在旁边做了半小时的解说员。之后每天经过,他都要过去看小鸡,于是我就天天做解说员。过了几天后,我开始提问题,他也能都回答上来。这样近半个月时间,他天天去看,我们就天天在鸡笼旁一问一答。终于在我实在想不出可以问什么的时候,他对鸡笼没兴趣了。

           在有了语言之后,我们也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自言自语。最严重的时候,能说一个多小时听不懂的话。一到这种时候,我就会不断跟他说话,指给他看我能找到,他能理解的任何东西。

           有一次在路上,他又开始叽叽咕咕些听不懂的。当时是晚上,我就开始跟他说,“哇,你看,天上月亮好亮好大呀!”、“你看,路上还有一颗树哟。哇!前面还有一颗树呀!”一直说到他跟着我仿说“树、月亮、云”了,我就开始问“你看,天上除了月亮还有什么呀?你看那颗树是什么颜色的呀?”就这样我跟他说了一路。

           平时在路上,我都会主动找他说话。开始主要是提问题,后来意识到提问的不足后,就变成了不断的描述。开始他只能仿说,后来也能做镜像对话:我说“我中午吃了土豆”,他说“我中午吃了青菜”。

           我习惯于跟他说当下看到的东西:“哇!前面有辆公交车!”他不理我的时候,我会继续说“你看,前面有辆公交车耶”。慢慢的,他也会主动说他看到的东西。在不断的日常语言训练中,我养成了随时回应他的习惯,无论我现在在干什么,在和谁说话,只要是他开了口,我会习惯性的回应,哪怕只是一句“对呀,那里有条小狗。”现在这个也造成了一个问题,他习惯想说就说,不分场合。而且需要答案时你一定要回应他,不然他会一直一直说。特别在上小学后,这个问题我们纠正了好久。所以家长最开始还是要给孩子制定些规则,特别要注意以后入学后会出现的问题。

            我发现我儿子很能抓住句子中的重点,总能从一句话里找到关键词。我觉得一方面是智商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从有意识教他语言开始,我就依据他的语言能力,说的话只多比他能说的多一点。

           教句型的时候,我们开始是教四类问句。最开始是学会回答“这是什么?”。在日常生活中,我疯狂地问各种“这是什么?”,以至于孩子都不会正常跟人交流了,每次开口也是“这是什么”。后来我意识到问题所在。当他明知故问时,我就不理他,结果离谱到他拉着我说“妈妈,你问呀,你问这是什么呀”。

           当时不知道呀,教语言要多描述少提问,让孩子主动表达时,填空好过提问。比如家长说“这是”,让孩子接着说“苹果”。而不是像我一样,不停地“这是什么”。

           慢慢地,孩子也会跟我简单地交流了,但语言贫乏。需求性语言倒是主动表达的挺多的,可以理解为孩子的内在需求挺丰富。但没有分享性语言,什么今天好开心、幼儿园吃的鸡腿好好吃,类似这样的从来没有过。而且,不会回答为什么。比如他说“我要喝水”,问他“你为什么要喝水?”,他说“因为我要喝水”。于是又从最简单“因为我渴、因为我饿、因为我困”等生理需求的为什么开始教。平时和孩子的交流中,也有意的多说一些情感表达的句子,比如“妈妈今天真开心,因为你这个字写的很漂亮”,“你能帮我拿下水杯吗,妈妈好渴哦”。

           但从简单的需求性语言到分享性语言,过程真的好漫长呀。我们老家有句话来形容小孩子会说、能说,会讲“这孩子想着想着说”,我觉得用这话来形容挺贴切的。直到今年春天,我才慢慢感受到孩子在想着想着说,他会跟我说“今天晚上不要吃虾了,因为中午学校已经吃过了”;早晨看到爸爸在换衣服,会问:“爸爸,你要去上班了吗?”;晚上回家没看到爸爸,会问我:“妈妈,今天爸爸会回来吗?他今天要值班吗?”。

           我自己的经验是,孩子到了能进行主动需求性语言表达,并且对于家长的问句基本能回答正确的程度后(问题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内容),家长对孩子的语言应该尽量生活化。如果孩子到了会自己主动问:“这个是什么意思?”的时候,你就获得阶段性胜利了。

            把我儿子从开始训练到现在,语言发展的一些情况给大家分享一下。现在我们也还在矫正中,所以说不上是成功经验,只是以前我走过的弯路没有注意的问题,希望提出来让大家参考借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少爷的语言进化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lzrp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