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的记录停留在十月二十五日,与电脑右下角十一月七日的日期一比对,我看到尴尬的两周空窗期,似乎时光因冬日的寒雨而冻结。
其实,被冻结的是我的思维。时光怎么可能为你我停留!十四天的时间白白流淌,这两周确实很忙,但想起上学期将近两个月带三个班每周近三十节课时,我也坚持每天写作打卡。我也无需为自己找借口,毕竟没有人为这个事情批评过我,被谴责的只是我突然涌上心头的追求的初心罢了。
上个周末参加的“圣陶杯”全国中青年教师教学大赛,获取的信息太多,很多信息和我现有的认知相冲突,散乱在大脑里,无法平衡,无法取舍,彼此因独立的存在和相左的态度令我混乱不堪。
最给我冲击的应该就是人大附中胡图图老师上的《古诗对比阅读》一课。
胡老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两点,第一是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结合背景赏析《登飞来峰》和《登幽州台歌》两首登高诗中作者的情志。第二是比较两首诗所承载的诗人情志,把握它们的不同之处和共同动因,理解中国古代文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刚拿到教学设计,我既兴奋又疑问,因为我们前不久也学了这两首诗,我也给学生强调了这两首诗从内容上来说都属于登高诗,疑问的是两首诗的情感指向似乎并不相同啊。这,可以放在一起对比阅读吗?
整节课,胡老师以诵读贯穿始终。第一阶段以两幅画导入,让学生为画题诗。继而在分析诗歌内容中引出刘勰的名句——夫登高之旨,盖睹物之情,总结出两首诗分别体现了王安石的无畏自信和陈子昂的悲怆孤独。第二阶段,通过助读材料,分析二人登高之感不同的深层原因。引出杜甫、王之涣、李白和暮年杜甫的相关诗句,在不同情感的后面感受儒家志士以天下为重,不断探索攀登希望为天下立身,为生灵立命的伟大抱负。
用雪来款待我吧 用雪来款待我吧 用雪来款待我吧 用雪来款待我吧 用雪来款待我吧 用雪来款待我吧 用雪来款待我吧 用雪来款待我吧 用雪来款待我吧 用雪来款待我吧边听课,边和徐老师就此课交流。徐老师犀利点评:建功立业不是儒家独有的。鉴赏不能从具体到抽象。建国后几十年,庸俗社会学的政治解诗,遗害无穷。《登幽州台歌》中“古人”“来者”指什么”?为何跳到“念天地之悠悠”?“独”字怎样照应前文?这样才能理清诗人的思路流程,如何横绝时空,囊括宇宙。先贤赞此诗是“响彻云霄的悲歌”,为什么?《登飞来峰》,是改革家的自信,勇气的彰显。是针对反变法者的——我的政治高度,学识,超越你们!“君辈坐不读书耳!”陈子昂,王安石恰恰不是纯儒。儒者讲修齐治平,要通过君主来实现,而王安石是要拉着皇上走,所以当时人叫他“拗相公”。
这几段话,像一根尖细的针,一下子刺穿了我眼前的遮掩,透出几缕光亮。是啊,我也反问自己,难道只有儒家才有家国情怀吗?这不正是人的本能吗?这么浅显的道理,我们讲课怎么就钻进去出不来呢?
回想起上学期让我引以为傲的《陋室铭》,犯得正是这样的错误,借给陋室找主人,通过文章内容的分析,继而罗列了历史上比较典型的名人代表,最后上升为儒家的济世情怀。记得赵明老师当时点评,他对我的大胆创新很肯定,但是对于这样的总结,他略有迟疑,却也没有说太多,还是肯定了课堂的新意。现在想来,赵老师和徐老师的质疑是一样的,只是赵老师在全体听课老师面前,不愿太否定一个年轻老师罢了。
法家以耕战打天下,不择手段;道家讲“无为而无不为”,是说小事不屑为,要干就干大事情。王安石激进改革,根本就不是一位纯正的儒士。况且凭借一首诗就说一个人是有家国情怀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这样的说法,不啻于看到苏轼的《江城子 夜来幽梦忽还乡》就说苏轼是婉约派诗人,片面又绝对。
不否认胡老师深厚的学识素养,也不否认我自己不断推翻自己的勇气。但这次赛课,确实让我明白了,有些认识,必定是伴随年龄的增长,有些知识,必定是伴随着深宵灯火里对文史哲的苦读。对王安石的认识,不去读《王安石传略》,仅靠《教材全解》上的作者简介,很难给学生说出一二,带给学生的,也“非浅即错”。
看到于老师出差新加坡写的一篇文章,于老师对我们不上进没恒心又失望又理解,这真是让我惭愧。没有人不忙碌,没有人天资过人,我是不是以被冲击为理由让自己停下了前进的脚步?
用了两周时间,走出自己的挫败感。尴尬的空窗期里,浑浊的思维慢慢沉淀清晰了。这次活动,众多专家都呼吁重视文本,减少花样,能感觉到语文又在慢慢回归。曹勇军老师示范的《乡愁》更是让我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功力之上,大道至简”。
窗外肃杀的冬景让路人都匆匆行进,我却若有所思,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清晰可见。此刻,两周没打卡的尴尬如落叶侵蚀在冻土里,内心沉静而笃定,“你可以充满信心地,用雪来款待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