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搬到新区去,这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办和电教办的相关人员早已去了新学校熟悉业务去了。
图书室今天也开始行动起来了。
前一段时间领导们就在研究学校图书搬迁的方案了,近4万册图书怎么搬上去,确实也得费点功夫的。
最初的打算是通过招标,找个专业搬迁公司让他们给搬迁,这是我们最希望的结果,可是,没能如愿。
后来又说,让图书室的老师装到纸箱子里面,再到钓鱼台找些人,雇个大卡车,让他们去搬迁。但是,纸箱子价格猛不说,厂家又嫌数量少,划不来做,这个方案便流产了。
一会儿又说,把新华书店的自动大包机借过来打包好了,再雇人搬迁。可是新华书店的打包机坏了,不能用,这个方案又搁浅了。
再后来又说买一些绳子来了自己捆扎。
那么多的书,捆不好搬迁的过程中散落了怎么办?想来想去,还是觉得不太好。
之后,一段时间里就听不到领导们的想法了。可能是他们太忙了,又或是还没有想到好的办法。
我们几个人还是希望能雇人搬迁最好不过了,所以不便发表意见,只能等待领导们的决策。
最近,还是能人李老师出的主意,从网上买来了简易手动打包机,他说了,以前在老家见过别人使用这东西,挺好使的,简单易操作。
所以,就由他带领我们完成这项任务。
打包至少需要三个人相互配合,才能完成整个过程。
我们的任务是把书从书架上拿下来,摆放好即可。
李老师带来的包装工具包括打包机,扣夹把手,扣夹和打包带这4件东西,打包的过程中这几件东西缺一不可。
为了便于能整体移动书籍,我们又准备了报纸充当底层包装纸。为了将来摆放书籍时分门别类,不至于混乱,我们又在A4纸上编了号,准备在每一包上面都放上编号。
这样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大家开始各就各位。
这个打包机样子像一个游标卡尺,一头是可移动的,一头是固定。
移动的那头,就是将打包带拉紧的机关,紧贴着书的一面像卡尺一样,上面有卡槽,打包带通过紧绳器的U型槽紧绳器在卡槽上面因书的宽窄薄厚可以自由移动,紧绳器起着拉紧打包带的作用。
固定的那头有两处关节点,一处是固定另一头打包带的。它像有点像一个发报机,手压下去的时候压线头抬起,打包带通过,手松开,将打包带压住。
一处是用来切断打包带的,它像一个手枪的枪管,不过有两处开口的地方,打包带从一处进去另一处出来,当打包带拉紧以后,向上板一下切片扣,打包带就断开了,不长不短刚合适。
这时候,在把打包带两头相向都穿到卡扣里,在用扣夹把手夹紧扣夹就好了。
说起来容易,刚开始做起来的时候,还是挺费劲的。
开始,先把打包带置于桌面,将报纸折成8K大小放在上面,在把书放到报纸上,这样是为了便于移动书籍时能整体移动,根据图书的大小薄厚,大约有40厚时,在上面放上编号,就开始打包。
按照上面的步奏,先在固定的那头把打包带固定好,然后从移动的那头把打包带穿过来,再用紧绳器把打包带拉紧,切断,穿好卡扣,用扣夹把手夹紧卡扣就好了。
扣夹把手时需要很大力气才能夹紧,我们几个女同志是没有办法的。
刚开始的时候,看着李老师和祁师傅一边研究一边操作还是挺费劲的,什么时候放手,那会放打包带,有时打包带拉的太紧,把图书挤堆了,有时还是不够劲,打包带还是有点松,这样力量大小和先后顺序都做不到恰到好处,三下两下他们的头上都出汗了。
不过,打了有十几个包以后,慢慢就摸着门道了,等打了二三十个包以后,就基本掌握技巧了,之后越干越熟练了。
整个打包的过程也需要严密配合才可以顺利完成,
等到熟能生巧以后,干活的速度明显加快了,工作效率当然就更高了。
任何本领不是天生就有的,有时候看起来简单的事,在实践中不一定那么容易做好,所谓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
不过,只要不断实践,反复练习,从中总结经验,就一定会掌握基本技能,最后做到熟能生巧,干起活来也就得心应手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