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最强大脑》、《挑战不可能》等节目中不断出现各类记忆的挑战和展示,不断地刷新人们对于人类大脑记忆能力的认知,记忆指纹、双胞胎定位、二维码、圆周率……人们在观看节目之余,也在感叹这样的天生才能为何没有落在自己的头上。
而当人们去了解这些选手之后,人们会看到各种神乎其神的简历:三个月通过司法考试、一周背诵一整本英语书、一天背诵《千字文》《三字经》、一天背诵500个单词、三天倒背如流《周易》……,而培根那句“一切知识,都只不过是记忆。”被人不断地提起。各种培训记忆类的机构也不断涌现,家长们趋之若鹜。
但是笔者想说的是,一切知识,并不只是记忆。笔者认为知识其实分为两种,一种是记忆类知识,也就是经过前人无数次的总结和科学验证的知识,这类知识无需再去过多思索;另一种是思维类知识,也就是必须靠自身的思考得来,要有文化积累,要有时间去经历和思索,只有当知识是靠积极的思维得来的,而不是凭借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每个人都是单独的个体,没有思维,同样将一无所有。
记忆选手确实会比平常人更加简单高效地做到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项目,科学的记忆方法能够让我们的学习变得更加轻松,可以更加科学地掌握到事物之间的联系。这些最强大脑的挑战和记忆内容都是可以做到的,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确实,记忆这些内容在记忆选手看来都只不过是方法而已。
刚开始接触记忆法的学生和家长基本上都是从记忆无规律的数字、词汇、圆周率、三十六计等开始的,这些方法不分年龄,任何年龄段的人都可以通过方法做到,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后,学生和家长的满意度就会降低,因为这些方法真正运用到学科之间依然有一些距离,需要大量的实践、分析和总结,而家长更加在意短时内成绩的快速提高,他们希望孩子可以和老师一样做到一些神乎其神的表演和能力。没有经过大量的训练和运用,提高成绩依然是很难做到的。这也证明了教育的目的不是学会知识,而是习得一种思维方式——在繁琐无聊的生活中,时刻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不是“我”被杂乱、无意识的生活拖着走,而是生活由“我”掌控。
实际上,记忆法告诉我们的是一种可能性。把记忆数字、扑克、指纹、二维码、圆周率等变成了一种可能,如果没有记忆方法,人脑无法做到这些,当我们有了这些方法,记忆任何信息都变得有可能了,而不是只能靠手中的笔和电脑。
其次,记忆法是方法,但也是一种能力。记忆法常用的能力中,想象、分析、逻辑、归纳、总结、创造、情感等等的能力都是记忆法的关键,想象力更是人类塑造未来最有力的工具。没有这些能力就无法很好地运用记忆法,而这些能力都是和自己本身的经历、教育和积累有关的,摩托车上装飞机的马达,摩托车也不可能会起飞,而这些能力是不太容易教的,教能力而不是教知识,是很多前沿教育机构正在做的事情。
唱歌的训练学生对声音的控制能力,雕塑的训练学生想象创造的能力,写作的训练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而记忆法也恰恰需要这样的能力培训,所以仅仅在脑海当中储存一些知识是不够的,要把它形成能够自动调用的心智模型,就是能够让这些知识自动地组合、自动地使用,然后形成一套体系,这才算我们真的学会了一件事。任何潜意识行为都是训练的最高表现,学会记忆方法后要根据自己的需求不断坚持去运用和加强各种能力,任何的能力,都需要刻意练习。
记忆训练中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坚持训练的过程中,让自己变得更好。莫扎特曾经说过:“我每天用八个小时练琴,而人们却用‘天才’二字掩盖我的努力”。谁愿意练习一万小时?如果你想享受快乐童年,你的位置在观众席,刻意练习不好玩,伟大的成就需要放弃很多很多东西,而这种放弃并不是没争议的。如果你想要出类拔萃,那么你要参与的这场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个零和博弈——你想赢就意味着有人要输。像这种博弈对社会有没有好处对你来说并不重要,你关心的是怎么做对自己有好处。这个博弈没有双赢,这不是一般人玩得起的游戏。当你孤注一掷的时候就好像是一场赌博,有可能一无所有。这种训练的本身让我们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忍耐,学会了坚持,自己去解决问题,而由此不断完善的人格才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东西,没有之一!
最后笔者想说的是,记忆法创造了无限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让我们的认识变得如此不同,不断思考,不断完善自我,世间从来都没有什么一鸣惊人,只有百炼成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