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每个失智症病人的家庭都是不一样的,有着不同的难处和故事。
在我们的疗护工作中,有时也会接到一些特殊需求的病人。而对每个家庭,我们都会尽量依照他们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最好的帮助。
赵奶奶就是这样一位有点特殊的病人,关爱惟士的疗护师为她进行了一年的疗护,却从未见到她本人。
*本文根据关爱惟士疗护工作中真实案例编写,为保护当事人隐私名字及家庭背景略有改编。
在一天下午,我们接到一位家属的电话,电话里对方语气非常激动,说她妈妈每天寻死觅活,整个家庭快过不下去了。接听电话的同事忙轻声安慰,让对方不要着急,慢慢说。
等待对方心情稍微平静,随着她的讲述,我们得知了他们家庭的情况。
打来电话的是一位远在其他城市的女士,她的母亲赵奶奶现在70多岁,失智大约三年,之前老人照顾起来没有大问题,失智主要体现在记忆不好、糊涂,想不清楚事情。但最近,老人经常会忽然发脾气,和家人关系越来越差。
在老人心情平静的时候,交流沟通没有问题,依然和患病前一样是家里慈祥的老母亲。家人知道赵奶奶有失智,都格外关心她,轮流照顾她的需求,老人总会善解人意让儿女们都去忙自己的事,不用老围着她,并安慰大家说她自己挺好的。大家也就放心的各自照常工作上班。
但随着病情发展,家人最近发现老人情绪不太对,有时候一个人坐着,会忽然情绪消极,说没有人管她,甚至说希望死了算了。家人安慰她,老人反而情绪更加暴躁,甚至自己打自己。尤其每次都骂几个孩子不关心自己,不是东西,甚至脏话,让一直照顾她的家人们听了非常寒心,不知道如何和老人沟通。
就这样每天一边照顾老人,一边又要被老人谩骂,家中气氛紧张不得安宁。老人的子女也渐渐失去耐心,常控制不住和老人吵起来,觉得老人在故意为难他们,冷静下来也觉得不对,但老人下次更加气人,根本不知道以后怎么照顾。
听了家属的描述,疗护师一边安慰对方,一边思考能帮助他们家庭的方式。按照标准的干预流程,需要上门和家属与老人当面沟通,并进行评估。但这次的家属所在城市离我们太远。
在和家属充分了解了家庭和老人的情况后,疗护师建议家属通过电话的方式,远程帮助他们的家庭。而具体的步骤将包括两方面,分别为和家属的辅导及培训,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正确如何与老人沟通;以及和赵奶奶的电话沟通,采用谈话疗法,改善她的的情绪,达到干预效果。这种远程的干预需要循序渐进,计划隔几天进行一次通话,每次看双方情况几十分钟到一小时,逐步引导老人情绪。
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家属对失智症的认识,了解之后才会理解老人为什么会出现异常行为,也会知道要如何和她进行沟通。而家属也非常重视,在之后的几次通话中,通过疗护师的讲解,系统学习了失智症引发问题行为的原因,病情的大致特点和未来可能的发展,对母亲的情况有了足够的心理预期和理解。
而关于赵奶奶为什么情绪会阶段性激动,通过心理干预师的分析,一方面因为之前家属对老人的疏忽,在老人得病后大部分时间只是让老人自己待在家中,虽然老人嘴上说“不用你们管,忙自己的事吧”,其实她一样有社交和情感需求,这种疏忽造成了老人有精神抑郁的情况,反映出来就是消极和自暴自弃等情绪,包括对子女说“不想活了”,其实都是内心想得到情感关爱的一种体现。
另一方面,失智症进展到中期会开始影响情绪,各种脑功能的影响都可能诱发老人的情绪突变,比如无法完成计划或动作的沮丧,比如身体不适又无法正确表达带来的暴躁。
而各种诱因导致老人与子女经常谈话讲不到两句话就开始争吵,在老人情绪激动时子女应该保持冷静不能再激怒她,这样只会让她更愤怒,这时家人要记得她不是故意与你们作对,是疾病的原因导致她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时她需要的是安慰,如果家属意识不到这点就很难解决她们母亲情绪方面的问题。
而对于赵奶奶的谈话疗法就需要更加循序渐进的方式,在前几次的谈话中,疗护师更多的是取得老人的信任,与老人建立友好的关系。而在之后的谈话疗法中,则需要疗护师首先做一位合格的倾听者,听她诉说她的烦恼和苦闷。
但所谓的“倾听”可不是不说话听着就行了,需要具备专业的心理知识,一方面通过简单的话语巧妙引导老人来倾诉,让她在倾诉中释放情绪,改善情绪;另一方面需要从老人的倾诉中捕捉辨别她的心理状态,找到引起她发怒的诱因,体会她的需求,将这些需求传达给家属,指导他们如何改善与老人的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倾听者要有同理心,体会她的感受。虽然有有些时候她描述不一定是事实,但在她的脑海里是发生过的,仿佛真实存在的。这些感受其实不全是她的幻想,往往存在诱因,只是被放大了。
随着每次的电话沟通,老人的行为和情绪也明显在改变:
一开始和疗护师谈话充满警惕,不信任,拒绝讲述;后来随着信任和倾诉带来的释放减压,老人每次会等着约定的电话时间,专门向疗护师“告状”,说她儿女最近怎么不对她不好了,甚至记录小纸条,让疗护师哭笑不得。抱怨起来说上一个小时停不下来;再之后随着情绪慢慢改善,老人抱怨时候少了,说高兴的事情多了,会绘声绘色讲述最近发生了什么,有什么让她快乐的事情。而家人也这个过程中,也学会了在她情绪激动时不和她争辩。
经过几个月的谈话疗法,赵奶奶的变化从通话内容就能感受到,抱怨的时候变少,会说一些高兴的事情,而且能详细的回忆起细节,比如她去看病时医生护士对她很好,打车时司机师傅也会和她聊天,邻居对她也很照顾,这些细节既体现出了她的情绪变化也表现出她内心所需要的关爱。
家属们的情绪也有了变化,在定期和疗护师的沟通中,通过学习家属能够理解老人的问题行为原因,另一方面,在于心理干预师的沟通中,女儿之前压抑的情感心理也经过开导减轻,可以坦然面对老人的“不讲理”,哄着她。每当老人有了什么开心的时刻,总会帮她拍下来发给疗护师分享,而这些小细节也会帮助疗护师找到更多与老人谈话的主题。
虽然在这期间,我们的疗护师和老人始终一次都未能见面,但不管在老人心中还是家属的感觉中,都仿佛因为疗护师的加入而让整个家庭变得不同了。大家都有了情绪倾诉的对象,而倾听者总能在安抚好他们的情绪后,平静而准确的帮助家庭给出解决方案和对策。
作为失智症患者,老人们即敏感又缺乏安全感,患病之后对感受到的不满和委屈会通过问题行为更为夸张的体现出来,她们通常会表现出抑郁的情绪,会觉得活着没意思消极情绪,这时如果家属不能及时发现会延误对患者进行干预的最佳时期。而作为家属,往往在与老人的相处中会受到这些负面情绪的影响,自己的心理健康有了变化而不自知,通过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失智症干预可以让双方缓和,减轻家庭压力。
网友评论